数字货币 swift(什么信号?SWIFT携手中国央行设合资公司,股东构成“耐人寻味”,涉及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当国际金融交易的基础设施“SWIFT”和“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这两个名字摆在一起时,市场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想象空间再次被打开。
2月5日,券商中国记者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SWIFT联手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于1月16日在北京成立了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公司”)。
SWIFT全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是一家金融同业合作组织,运营着目前国际金融交易中最主要的报文传送网络。这是SWIFT首次与中国支付清算机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新公司的设立是在为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以及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做准备。
“新公司有SWIFT的加持和背书,无疑能够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认可程度。”日本第三方支付机构Netstars首席技术官陈斌推测,“把数研所也拉进来,目的是用最新的数字货币技术,探索一个技术更先进、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理解更深、执行力更强的网络,以支持人民币走出去,成为国际货币。”
“耐人寻味”的股东构成
据了解,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欧元。其中,SWIFT出资550万欧元,持股55%,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持股34%,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数研所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分别持股3%。
天眼查信息显示,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为SWIFT中国首席执行官黄美伦,董事长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程世刚,另有SWIFT三名高管和数研所所长穆长春共同担任公司董事。
在业内看来,新公司的股东构成颇为“耐人寻味”。
“每一个参与方或许都代表着一个应用场景或者业务发展方向。”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研究人士杨俊表示,例如,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作为一个行业自律组织,而非央行统管的官方机构,参与到新公司设计,或许代表着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推行仍将依赖于现有的支付体系。
第三大股东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也值得关注,该机构负责开发、运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据了解,SWIFT为金融交易提供报文传送服务,同时也是国际金融机构通信标准的制定者。但SWIFT并不直接从事国际交易的清、结算工作,不同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支付系统来完成银行账户的资金划拨,例如,在中国,这项工作就由CIPS完成,在美国则由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负责。
在陈斌看来,新公司在CIPS基础上,拉来SWIFT进行加持和背书,有助于CIPS在国际金融机构之间认可程度的提高。他认为,从支付角度看,“银联解决线下信用卡、银行卡的收单问题,匹敌VISA/MASTER;网联解决在线银行卡和钱包的收单问题;那么,新公司应该是负责解决国际间服务或贸易结算的网络问题”。
“这次把数研所也拉进来,是为了探索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用最新的数字货币技术进行国际间的清、结算业务。”陈斌进一步推测,“SWIFT是基于传统电报网络建立的系统,未来人民币想要走向国际化,靠SWIFT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一个技术更先进、对央行货币政策理解更深、执行力更强的网络来提供支持。新公司设立的目的就是建立起这一基础网络设施。”
SWIFT联手CIPS谋“双赢”
“SWIFT和中国的合作应该是一个双方为谋求共赢而‘一拍即合’的结果。”杨俊表示,对欲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来说,颇具“国际威望”的SWIFT可以说是最佳合作对象,另一方面,对于SWIFT来说,具备数字货币领先经验的中国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和“试验田”。
去年10月以来,数字人民币初露峥嵘,先后在深圳、苏州等多地完成公开试点,走在各国央行前列。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运用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去年11月,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局长霍学文就曾表示,将在空港区域积极推广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等应用场景。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随后在12月发文称,香港金管局正在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作相应的技术准备。
近日,珠海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今年将致力于做大做强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范区,争取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试点使用。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认为,数字人民币经过多轮试点,获得了很多领先于各国央行的经验,同时中国还有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天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场景,对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非常有利。
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货币技术也具备改善当前跨境支付体系的能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目前跨境支付的的问题主要是到账周期长、速度慢、费用高、手续多、效率低,而数字人民币最大的优势就是便捷、高效、时效性高、成本低,恰好能够克服传统跨境支付方式存在的缺陷。
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这一特殊时期,中国成为最先复苏的经济体,其实是中国政治、经济掌控能力的一个缩影。”杨俊补充道,在此基础上,也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快速恢复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升,为中国与SWIFT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数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领域的应用与合作动作不断,市场普遍认为这些举措是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行的前瞻性行为。引发市场这一猜想的主要原因是数字货币技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久违的发展契机。
“数字人民币具有数字技术赋予的低成本优势。”一位国际贸易研究人士表示,数字货币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中一些技术性及相应的管理问题,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股重要力量,“甚至有可能改变目前以分布在全球各地、各时区的代理行和清算行关系为基础的跨境支付格局,并有效降低对SWIFT和美国CHIPS的依赖”。
曾经一度对央行数字货币报以轻视态度的美联储,也在去年夏天发生转变。“我不希望有一天醒来,发现美元已经不是世界储备货币,原因是我们刚刚错过了一场技术变革。”彼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一场公开访谈中如是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队列。2020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全球数字货币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经济总量90%的66个国家中,有6家央行表示3年内可能发行可供个人和企业“一般使用”的数字货币,覆盖全球约16亿人口;另有12家央行表示有望在6年内发行数字货币。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现金必然越来越少,考虑到这一趋势,各国要在移动支付主导的未来里维持货币主权地位,我想选择投入数字货币研发应该是一种‘闭眼战略’。”盘和林表示,数字货币的推行对其背后的支付体系、各个产业的应用场景等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各国都希望在这些领域抢占先机。
但技术进步不能代表一切,前述国际贸易研究人士也指出,影响货币走向国际化的因素包括发行国的经济体量、贸易规模、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金融的关联度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等,这些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就能解决的。
换而言之,数字货币从技术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性,但过去阻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问题依然需要得到解决。仅从SWIFT发布的2020年12月全球支付货币统计数据来看,人民币虽然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但在国际贸易结算总金额中占比仅1.88%,相比之下,美元占比在40%以上。
“除此之外,采用数字货币技术的跨境支付可能面临当局政府对经济安全的质疑,以及部分地区技术条件的限制。同时,跨境支付的实现意味着货币的流通,针对跨境支付的货币监管和管控,也将对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提出挑战。”盘和林表示。
本文源自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