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代替货币流通
从第一枚贝壳货币的出现到今天大约有四千多年了,住在海边的人用贝壳做成特定形状图案用来作为物品等价交换,从本质上讲就是信用。到了后来的金银铜铁货币,虽然有了自身价值,但因重量含量的因素依然需要信用作为基础,这就有了官银和碎银,有了火耗。到了银票时期更是如此,是建立在票号信用的基础上的。到了主权货币时代,货币有了两个重要属性,货币的学术名词叫一般等价物,一般指的是共同认知,等价物指的是在共同认知基础上的信用。经过演化,“一般”这个共同认知的属性演化成了强制作用力,国家用法律和武力保障共同认知,“等价物”这个概念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信用,但不是个人或者机构的信用,是国家的信用背书。所以主权货币这两个属性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家信用降低甚至崩溃,就算有武力保障也没用,主权信用崩溃,货币就成了废纸,就算拿枪顶着百姓的头也没用。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虚拟货币很显然不具备货币的两个基本属性。有的人认为有价值,愿意接受,有的人则认为没有价值不愿意接受,所以不具备共同认知。有人会说这是认知能力不同产生的认知差,很显然这不对,所有的主权纸质货币本身也没有任何价值,几毛钱的成本印出100块,你为什么认知为100块?因为有强制作用力和国家信用背书。虚拟货币现在之所以可以交易,甚至可以作为等价物出现,还是建立在主权货币基础上的。一个比特币6万5万或者2万美元,那么好了,假设没有美元,没有人民币欧元,没有任何主权货币作为参考,比特币该如何定价?可以换几件衣服?几斤肉?很显然无法定价。一个无法定价的货币就无法以货币的形式出现。
再说去中心化,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个伪概念,主权货币也有无中心化的成分,10个人,每个人钱包里面有100块钱,在菜场买菜,这时候的记账方式是什么?难道还需要每进行一次交易就进行一次记账吗?难道不是点到点的交易吗?
综上所述,虚拟之所以能“货币”形态出现,本质上还是建立在主权货币定价功能基础上的,充其量只能算是有交易功能的商品,或者说是代币。要把基础概念搞清楚,货币,法定货币,非法定货币,非法货币。代币,法定代币,非法定代币,非法代币,把这些搞清楚,自然就能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