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 杭大路(招商银行杭大路支行电话)
海宁,以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闻名于世。从地缘上看,海宁南濒钱塘江,与杭州萧山隔江相望,西部与杭州余杭、下沙“零距离”接壤,市区至杭州主城区约70公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素来与杭州交流密切,是杭州都市圈的紧密层和重要节点。
当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位于沿江发展带和沪杭甬发展带之间、坐拥极其强大的发展资源的海宁,如何抢占风口、凭借好风之力凌云而起?
早在2001年,海宁就开始启动实施“接沪融杭”战略,2016年,“接沪融杭”战略又正式改为“融杭接沪”,并列入海宁未来5年发展的五大战略。2018年,海宁叫响了一个全新的口号——“不是杭州,就在杭州”,标志着海宁融杭进程又一个高潮的到来。
“不是杭州,就在杭州”是指海宁虽然在行政上不属于杭州,但在发展上要主动融入杭州,在发展方向、目标上与杭州同向同轴,积极参与到杭州大湾区大都市大通道大花园和大江东发展方向中来,在交通、社会服务上与杭州无缝链接,将海宁打造成“深度融杭的品质新城”。
最加分“融杭力”:杭海城际铁路
融杭高地,要的是“去”与“来”,要的是“心连心”。“深度融杭”首位战略还是得交通跟进。海宁最加分的“融杭力”——海宁城际铁路呼之而来,奏响两地新时代发展强音。
2012年6月,海宁市发改局就首次提出建设杭州至海宁城际轨道(铁路)的建议;2013年12月,杭海城际铁路项目正式获批;2016年8月,海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同意建设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的决定;2017年1月,杭海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一条城际铁路,连两地。杭海城际铁路作为全省首个PPP轨道交通示范项目,也是海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由省交通集团、中铁(上海)投资公司、海宁市政府等采用PPP合作模式共同出资。杭海城际铁路总长约48.073公里,沿线经过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海宁市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及海宁主城区,涉及35个村(社区)、1150余亩土地征用、319幢房屋拆迁。沿线设站13座,其中地下车站5座,高架站8座。项目总投资约142亿元,2021年建成通车。
据介绍,杭海城际铁路是杭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4条城际铁路中线型最长、投资最大的域际铁路项目。项目起点杭州余杭高铁站,与已建成的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远期为9号线)换乘,未来还将与3号线接通。根据工程可行性报告,初期全日开行列车78对,营业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10点。列车从余杭高铁站出发,到皮革城站的运行时间约为24.5分钟,能满足全程30分钟时间目标值。届时,海宁城区将与杭州建起“一小时通勤圈”。
杭海城际铁路东西横穿海宁市域,沿线产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列车疾驰,把一个个产业高地和重要节点串联得更加紧密:许村的家纺产业,长安的高新产业、花卉产业和高校,盐官的观潮旅游,马桥的经编新材料,皮革城的时尚服装,鹃湖国际科技城的科研院所……杭海城际铁路就像一条传输带,让海宁和杭州两地形成了市场和文化的双向交流,让两地的产品与消费者更好地遇见彼此。
海宁将以杭海城际铁路为依托,形成西部连杭经济合作区段、中部新型田园城镇区段和东部创智经济区段三大特色区段,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把杭海城际铁路沿线打造为杭州湾时尚经济大走廊。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杭海城际铁路只是其中的一条“大动脉”。接下来,海宁将全力打造“大走廊”,积极争取长安至下沙城际铁路连接线、沪乍杭铁路建设,谋划推进市区火车站改造和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主动对接嘉兴轨道交通,谋划推进通用航空机场项目。
一条轻轨让海宁鹃湖“牵手”杭州西湖,也将“不在杭州,就是杭州”成为现实。这条全速推进中的杭海城际铁路,成为海宁全域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黄金路”、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高速路”和培育产业发展的“腾飞路”,也意味着海宁真正融入了杭州都市区的核心。
最用心“融杭力”:“让出”5200亩土地共同开发
从钱塘江入海口的黄金水道北望,余杭临平与海宁许村、杭州下沙与海宁长安连为一体,杭州都市圈延展出数百平方公里的“金翼”地带。长安镇和许村镇是海宁离杭州最近的两个乡镇,尤其是许村镇更是像一根楔子插进了临平的心脏地带,被网友戏称为“神卡位”。
十多年来,海宁坚定不移融杭,探索模式,建立机制,始终扮演着区域一体化的“急先锋”。海宁西部长安镇(高新区)与杭州下沙接壤,高新区承接了娃哈哈、西子重工等近400家优质杭迁企业,总投资额超过700亿元,全区16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杭资企业占八成,高新区园区内的百联奥特莱斯客流60%以上来自杭州,成为杭州都市圈独树一帜的“海宁样板”。
海宁西部这片繁盛的土地,是有杭海两地颠覆惯常精诚合作的背书。
在2002年,海宁将与下沙交界处农发区的3000亩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杭州,企业税收仍归海宁,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招商和开发。这一大胆打破行政壁垒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如今,两地之间的合作模式更趋成熟。
2016年8月,余杭、海宁两地签订区域战略合作开发协议,继高新区之后,海宁西部又增加一融杭重点区块。
作为该协议的产物,两地在许村镇西部合作开发总面积2200亩的区块,打造互联网、时尚、电商三大产业园区。这一片区的控制性规划由两地共同制定,余杭区政府投入80亿元的先期基础建设资金,海宁市负责片区内的土地征迁工作。
作为海宁余杭战略合作的重头戏,该项目的目标是打造“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的样板”,不满足于做杭州的郊区,而要在道路标准、基础设施、城市面貌等方面全面向杭州看齐,从而实现高质量融杭。区域内2200亩土地中,大部分用作绿化、道路、学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双方来说,这项合作无疑是双赢的。临平新城得以彻底改造这片嵌在心脏位置的“城中村”;海宁则打开了西大门的城市化突入口,并可借此不断向东延伸,形成“一心两翼”的格局,其中沪杭高铁、老沪杭铁路之间的核心区域将完全按城市化要求高标准建设,而两条铁路南北的“两翼”,将分别作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区。
合作开发带来了融杭的预期效果。如今,浙A牌照的小轿车在这里随处可见;杭州地铁一号线南苑站就在不远处。许村12.2万外来人口中,从杭州乔司、下沙等地来的务工者占了至少2万,“白天去杭州上班,晚上回海宁睡觉”在当地成了普遍现象。
最主动“融杭力”:杭海新城环境综合治理
2018年,海宁提出要导入杭州的发展理念与规划,把西部许村、长安总面积183平方公里的区域以“杭州第11区”为标准规划,全力打造“杭海新城”,为全域融杭打前站。不过,尽管具有无与伦比的交通优势,许村脏乱差的环境却成了海宁最大的痛点。林立的违法建筑、破旧的农民房、狭窄的道路,让许村与一路之隔的临平新城宛如两个世界。
许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有着历史原因。由于离杭州近,过去许村镇将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生活配套则直接“借用临平”。这一做法让许村的家纺业兴旺了起来,造就了“中国家纺装饰布第一镇”的美名,却也带来了大量违法建筑和“低小散”企业,成为许村发展的一块拦路石,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家庭工业违建反映的是“低小散”式发展模式,折射的是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
当地政府也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拆违整治,收效却不理想,“三四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只要整治力度放松一个月,马上就死灰复燃、前功尽弃”。面对这一难题,海宁转变思路,利用规划从根本上改变许村的面貌,以城市化姿态实现“融杭”,让“低小散”企业和违法建筑失去生存空间。
2018年3月开始,海宁以许村镇为试点,部署开展“全域提升、全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两违”整治为突破口,重点对家庭工业违建和违规村民建房、“低散乱”、出租私房、安全生产与消防、工业园区、全域土地等六个方面开展分类整治。经过9个多月的克难攻坚,许村共累计拆除违建7425宗,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其中家庭工业违建户5519户,拆除违建占地面积77.4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原定两年的整治任务,创造了拆违的“许村速度”。
速度的背后,是基层党组织在发力。许村建立了专项行动“火线”临时党委,将300余名参与攻坚的市镇村党员、干部与644名党员整治户共同组建为31个“火线”攻坚党支部,引导和监督党员干部主动拆、改到底,达到“整治+示范”双重效应。
同时,许村还成立了30个“品质生活”支部,带动党员群众、企业主、乡贤等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开启“党建引领·全民众筹”治理新模式。到今年3月,已筹集资金1500万元,筹集治理项目231个,更重要的是筹集到了不少聚焦家纺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基层“金点子”。
截至目前,许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涉及48个项目,已建设完成41个,累计投资5.32亿元,大拆大整之间,许村镇的面貌也迎来“蝶变”。道路“白改黑”,新中式风格立面,新建12个停车场、3个星级公厕、1个党建主题公园……
随着海宁“融杭接沪”战略不断推进,这个曾经以家纺出名的镇子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视为在海宁高新区之外,又一融杭“桥头堡”。
今年是海宁开启融杭战略的第18个年头。在杭州的周边县市中,海宁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禀赋算不上最好,但发展脚步却迈得又快又稳。究其原因,与海宁人永立潮头的改革精神,与海宁历届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坚定不移地执行融杭跨区域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展现的是海宁人主动拥抱杭州都市圈的决心和信心,也是海宁从过去西部几个临杭乡镇“局部融杭”走向全域融杭、全市融杭的生动写照。 (来源:诸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