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虚拟货币从ERP角度
原创 MAS 管理会计研究网
从党的19大召开的2017年至今的五年来,是数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五年,也是财务数字化发展迅速的五年:金税三/四期、电子发票、电子档案、财务共享、财务中台等新的财务管理应用层出不穷,深刻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MAS选择了数字人民币、电子发票、金税四期、电子签名、电子函证、电子会计档案、移动支付、自然语言处理、RPA、中台技术等十项数字技术应用作为典型代表,分为制度性应用、基础性应用和管理类应用三大类,并对其发展历程做了简要回顾。
01
数字人民币
数字货币是数字技术(主要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开放的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一方面,数字货币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可以用于数字货币以外的其他领域;另一方面,如果数字货币被公众广泛使用,则会对现有的国家主权货币体系提出了一个巨大挑战,严重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市场、金融稳定等。
数字人民币(“e-CNY”)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化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是具备数字货币特征的法定货币。
2017-2022年正是数字人民币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的关键时期,数字货币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给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 2017年末,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部分商业银行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即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研发。
- 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启动试点测试。
- 2020年10月,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测试地区。
- 2020年1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作相应的技术准备。
- 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首个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在丰台丽泽落地。
- 2021年5月8日,数字人民币接入支付宝、饿了么、盒马等三个子钱包。
- 2021年6月28日,成都市完成“天府通App”支付数字人民币乘坐公交、地铁的系统测试。
- 2022年4月21日,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线上贷款落地青岛。
- 2022年5月,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财政实拨资金业务在海南文昌落地。
- 2022年6月,全国首张数字人民币车险保单正式诞生。
- 2022年7月,数字人民币线上缴退税在浙江金华落地。
- 2022年7月,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大智慧财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数据交易所交易系统中成交首笔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数据产品交易。
- 2022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成功落地数字人民币穿透支付业务,首次实现数字人民币在区块链支付领域应用场景的新突破。
02
电子发票
电子发票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产物。同普通发票一样,电子发票采用税务局统一发放的形式给商家使用,发票号码采用全国统一编码,采用统一防伪技术,分配给商家,在电子发票上附有电子税务局的签名机制。
电子发票实现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流程简化,大幅节省发票印制成本。同时,电子发票系统与企业ERP、CRM等系统结合,有助于企业本身的账务处理,支持企业经营决策。电子发票在保管、查询、调阅时更加方便,不担心丢失,也有利于国家对网络交易的监管,也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2017年3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推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重点在电商、金融、快递等行业做好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推行工作。
- 2020年9月1日,中国第一张增值税电子专票,在宁波市税务局正式开出。
- 2021年3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降低征纳成本,国家税务总局建设了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以下简称“全电发票”)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
- 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国办发〔2022〕30号》文件,明确在2022年11月底前,实现95%税费服务事项“网上办”。2022年底前,实现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等。
03
金税四期
1994年1月,我国推行新税制,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体系,并实施以专用发票为主要扣税凭证的增值税征管制度。金税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电子政务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之一,是国家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启动建设增值税专用发票交叉稽核系统,即金税一期。2001年开始运作的金税二期工程,从开票、认证、报税到稽核、稽查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控,主要监控对象仍是增值税专用发票。
2013年开始试点的金税三期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金税三期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总局和省局高度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国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等四大子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金税四期预计于2022年年底基本开发完成。 从金税三期到四期,税务系统和管理方式都有很大变化:
- 征管方式从“收税”到“报税”再到“算税”;征管流程从“上机”到“上网”再到“上云”;征管效能从“经验管税”到“以票管税”再到“以数治税”的智慧税务蓝图!
- 金税三期实现了国税、地税数据的合并及统一,对税务系统业务流程实施全监控。而金税四期还会纳入“非税”业务,实现对业务更全面的监控。
- 税务局搭建了与各部委、人民银行、银行等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核查通道,实现企业相关人员手机号码、企业纳税状态、企业登记注册信息核查三大功能。
- 金税四期以纳税人端服务平台、税务人端工作平台和国家经济治理参谋端平台为主体,覆盖全部环节、全部流程、全部纳税人缴费人、全部税务人的一体化应用,实现各类征管系统有机融合,推动征管效能倍增。
- 搭建个人所得税信息云平台,将来自不同部门的纳税人身份、单位、家庭、个人收入等数据一体融合,建成全国个人纳税人“一人式档案”,实现了从“人找数”填报到“数找人”确认的转变。
金税四期的推进将会使得现代化税收征管系统更加强大,也标志着即将进入“以数治税”的时代,为智能办税、智慧监管提供条件和基础,实现“以票控税”向“以数治税”的转变。
金税四期上线之后,对资金的监控将会更为严格。企业更多的数据将被税局掌握,监控也呈现全方位、立体化,以后想在税务上动“歪脑筋”更加行不通了。企业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合规管理体系,加快建设以自身需求为主的新一代税务管理系统,对接金税四期的监管要求,注重合规管理,规避税务风险。
04
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是指在数据电文中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通俗而言,电子签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类技术对电子文档内容进行电子形式的确认与签署。可靠电子签名的实现依赖加密技术、来自CA机构的安全认证与可信时间戳,以确保电子签名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电子签名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合同签署、电子签约、行政文件签署、数字身份认证、电子验签、司法存证及仲裁等,在金融、电商、汽车、医疗、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均已实现电子签名应用。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电子签名产业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显示:电子签名萌芽始于上世纪末,现逐渐向多行业、多领域加速渗透。
-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主席令第18号) 颁布,2005年实施。我国电子签名自此得到了法律认证,电子签名相关的各项法规及政策陆续出台,体现出我国政府对电子签名的高度重视。
- 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等公共支撑系统,应用基于商用密码的数字签名等技术。
- 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电子商务当事人订立和履行合同,适用本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的规定。
- 2019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电子签名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不适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条款,为房地产交易中应用电子合同、电子签名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4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正式对《电子签名法》做出修改,放宽电子签名使用范围。
-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要求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健全平台电子系统,促进数字证书(CA)跨平台、跨部门、跨区域互认,逐步实现全国互认,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
-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提出优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印章推广应用。
- 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是我国密码领域第一部法律。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国家密码管理部门对采用商用密码技术从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机构进行认定,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政务活动中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管理。
- 2020年3月6日,国内首个安全电子签章技术国家标准——GB/T 38540-2020《信息安全技术 安全电子签章密码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在电子签章网络安全国家标准方面的空白。
05
电子函证
电子函证是指企业开户银行根据委托方(如会计事务所等)请求,以数字化、电子化方式独立向委托方提供与企业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或银行理财产品等相关的银行函证及回函业务。
银行函证及回函是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核心程序之一,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识别财务报表错误与舞弊行为至关重要,而过去一直沿用至今的纸质函证在打印、交换、保存过程中存在易被造假的漏洞,以致出现近年来一些会计审计失败的案例,推进电子函证业务对于便利相关方取证、保证审计质量、防范操作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 2020年8月10日,财政部、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函证及回函工作的通知》(财会〔2020〕12号),对强化银行函证及回函工作管理、提升回函服务质效、推动回函集中处理和数字化、加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提出了明确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2020年8月10日,财政部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银行函证及回函工作操作指引》的通知(财办会〔2020〕21号),就银行函证及回函工作办理事项、银行询证函格式、银行询证函14个项目填写要求等进行说明并附上询证函格式与案例供参考,以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银行函证和回函的工作质量,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2020年9月7日,财政部、人民银行、国资委、 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函证数字化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20〕13号),就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函证数字化的总体要求、具体工作措施、组织保障等进行部署。
- 2020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启动了开发建设的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12月正式对外发布。于2021年11月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 在2022年审计工作开展期间,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整体运营平稳有序。截至2022年4月末,175家机构完成投产上线或开发测试,累计接收电子函证2492份,已回函1967份,回函率78.93%。
06
电子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资料,也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推动有效经营决策的“定盘星”。2009年,国家推行文件档案电子化后,会计档案也逐步开始了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档案的低成本、高效率、好统计等优点将得到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企业告别传统纸质模式,开启电子档案管理时代。通过部署包含元数据管理的、功能完备的电子档案系统,建立电子会计档案与其他关联档案的检索关系,集中管控档案数据,全面保障档案安全,打破数据孤岛,不断挖掘档案价值。
- 2015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会计档案。满足一定条件时,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 2016年-2018年期间,国家档案局陆续精选多家企业作为前两批试点单位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在电子文件归档、存储“四性”检测、档案利用、三维电子文件、电子发票、电子证照等的归档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 201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初次明确了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
- 2019年10月,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印发《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指南》,要求企业应保证电子会计凭证的生成、传输、存储安全、可靠。
- 2020年3月,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电子会计档案可不再以纸质形式保存。
- 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新增第五章“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要求:电子档案应当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
- 2022年6月29日,国家档案局发布《DA/T 94—2022电子会计档案管理规范》。规定了电子会计资料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和电子会计档案保管、统计、利用、鉴定、处置等工作的要求。
07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指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是第三方支付的衍生品。所谓第三方支付,是指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并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由研究者认为第三方支付实质上作为信用中介,为交易的支付活动提供一定的信用保障,从而消除由于买卖双方不对称信息而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
随着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我国将会进入到无现金时代。
- 1999年,国内最早的移动支付就已经出现。2002年,银联推出了手机短信支付模式,方便用户用手机查询、缴费。
- 2011-2012年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支付宝推出了条形码支付业务,拉开了移动支付的序幕。此后,微信支付、京东支付、财付通等移动支付平台大量兴起,形成多家支付平台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
- 2018年8月15日,中国银行和中国联银在京签署了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云闪付主题宣传月活动,银行与移动支付各取所长,形成优势互补。
- 2021年2月1日。中国银联发布了《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98%的受访者选择把移动支付作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是3次,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移动支付方式,用户占比超过85%。
- 2021年10月,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86%。
- 2022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这十年”发布会透露,我国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达到527万亿元。
08
NLP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NLP)则是将人类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能理解的符号或将机器语言转换成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
自然语言处理有2大核心任务,自然语言理解(NLU)和自然语言生成(NLG)。对人来说,理解语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对机器来说却是很困难的事情,包括语言的多样性、歧义性、知识依赖、上下文关系等。自然语言生成是将机器理解到的信息(一般是非文字的数据内容)转化并表达成语言传递给人的过程。这个过程面临的困难则是生成语句的语法结构、语义表达是否准确,信息是否重复等。
2015年到2020年,NLP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件大事有:
1、神经机器翻译、注意力机制与 Transformer(变换器)
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突破似乎总是从机器翻译领域开始的,作为 NLP 领域最早的研究领域之一,机器翻译是较能体现语言理解的一项重要技术任务,也是自深度学习兴起后技术突破最多最频繁的技术任务。
机器翻译的核心技术涵盖了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两大基本问题,其技术路径的演变基本可以代表整个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方法演变:从最初的基于语法规则的机器翻译(RBMT),统计学兴起之后逐渐开始形成气候的统计机器翻译(SMT),以及近 10 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NMT),机器翻译领域通常是新技术首先得到测试验证的领域。
2015 年以来是神经机器翻译快速发展的时代,而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当属搜索引擎行业的龙头企业谷歌。
- 2016 年,谷歌发布神经机器翻译(GNMT), 将初期主要在CV(计算机视觉)领域活跃的注意力(Attention)机制运用到了机器翻译领域。
- 2017 年,谷歌提出了单纯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 Transformer(变换器)模型架构,在模型泛化能力上看到了很大的可能性。
- 2018 年,谷歌提出并开源了基于双向 Transformer 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 BERT,刷新了当时多项不同类型的 NLP 下游任务的最佳表现,使人们看到了这类模型的巨大潜力,也自此掀起了 NLP 领域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研究与开发的热潮。
2、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
2018~2019年里,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成为NLP 领域技术指标突破逃不开的技术方法。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开发出ELMo (用于生成动态词向量的预训练语言)模型,用来获得一个上下文相关的预训练表示,并通过定制成功地用在了多个不同的下游任务上取得领先的表现效果。BERT(基于转换器的双向编码器) 类模型使用大规模语料数据采取更深程度的预训练,从而形成一个更为通用的模型基底。这比覆盖上下文语境含义的词向量更进一步,而涉及到下游任务时也仅需要定制一个非常轻量级的输出层而不需要对模型骨架做重大调整。
3、实用效率工具和数据集
回顾过去五年的 NLP 领域事件,除了重要的具体模型算法之外,数据集和实用的开源工具成为该领域里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除了机器翻译领域Google 开源的GNMT,OpenNMT 也开源了其自研的神经机器翻译工具包, 并且提供了 Pytorch 和 TensorFlow 两个不同框架的支持。
数据集 Benchmark 方面,问答数据集 SQuAD 经历了 1.0、2.0 两个代际,自然语言理解综合benchmarkGLUE 也经历了一次到 SuperGLUE 的升级,中文领域也衍生出了类似的评价体系 CLUE。随着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火热与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的是相关的数据集与评估指标还会有新的升级与换代。
Facebook 开发并开源了实用文本分类库 fastText,OpenAI 在三代 GPT 版本更迭后,于今年的 GPT-3 发布后不久便开始提供对应的API 服务。综合工具方面,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建立的Allen Institute for AI 于今年正式推出了其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 AllenNLP,提供完整的自然语言处理流程框架和相应工具。
总体而言,NLP 领域每年都有新突破,语音领域在 2015~2017 年发展迅猛,达到接近人类水平,而后归于稳定、小修小改重点解决局部问题。
09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概念出现之前,自动化工具已经存在多年,如VBA、selenium、QTP等等,不过由于这些技术复杂度高、开发难度大等原因,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现代RPA产品的三项关键技术分别是屏幕抓取、业务流程自动化管理和人工智能。尽管这三项功能在2000年也不算新鲜技术。由于其快速部署、不破坏原生系统、投资更少的特点,在业务流程外包(BPO)行业被大量应用实践,逐渐成为一项可以大量代替手工操作的组合技术应用,并创造出RPA这个新概念。RPA作为业务流程自动化(Business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BPA)的最佳实践方式,由此华丽登场。
RPA的得力技术之一还包括OCR(图文识别)技术,完成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的转化。其实,早在1929年德国科学家Tausheck就已经提出OCR的概念,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基于模式识别的OCR产品。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OCR技术也愈发成熟,名片识别、身份证识别、车牌识别等众多实用的系统也逐渐实用化。
不管是屏幕抓取技术,还是OCR技术,RPA最擅长的还是处理多个隔离系统的场景,强调对原有系统的非侵入性。即无需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或开发接口,无需系统集成,不会破坏企业原有的IT架构。
RPA的未来就是和AI的深度融合。RPA解决的是手工工作(hand work),将数据从一个系统录入另一个系统的机械重复工作;AI解决的是脑力工作(head work),例如语音识别、物体识别、图像识别、OCR等,使用机器学习技术从非结构化对象中提取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将会帮助RPA,最终达到智能流程自动化(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IPA)。
2017年是RPA在全球企业级市场大规模爆发应用的元年,2018年则是中国的RPA应用元年。
- 2015年,开发了按键精灵的褚瑞等成立了奥森科技,并同步推出了RPA平台UiBOT。2019年6月与AI公司来也科技合并,B+轮融资3500万美元,由此进入RPA+AI市场。
- 2016年8月,中国首家RPA专业公司上海艺赛旗登陆新三板,服务多个领域的200余名客户。
- 2016年11月11日,阿里“码栈“已实现让一个运营小二服务大量企业。
- 2017年,码栈团队从淘系转到阿里云,开始服务电商、新零售、财税、金融等更多行业。
- 2018年,码栈正式命名为阿里云RPA。阿里云RPA已经覆盖了阿里巴巴大部分BU,并开始将服务输出给企业用户。
- 2019-2022,RPA已经成为企业流程自动化的重要工具。
10
中台技术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客户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更快地收集客户需求,迅速制造和交付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不变追求。但是以ERP为核心的后台系统无法对前台的快速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因此,中台的出现既能满足前台的快速响应,又能发挥后台的赋能作用,使得企业的前后两台运转机器能很好地咬合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力。
中台概念的实质就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企业级”定义了中台的范围,它不是单一的系统,也不局限于自己的团队或者部门,而是站在企业的高度和视角;“能力”不单出是技术能力、数据能力,还包括业务、运营、财务、人力资源等各种企业能力;“复用”就是解决大量中福建设问题,不重复制造轮子,是中台的核心价值;“平台”是中台的主要表现形式,区别于传统IT系统烟囱式的构建,利用平台化手段发现、沉淀和复用企业级能力,孵化创新应用。打通数据、实现数据的复用与共享、赋能前端业务场景应用是中台的典型特征,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构建起新一代企业管理架构的技术底座。
业务中台抽象了业务流程的共性(业务规则、流程、逻辑),并与业务进行隔离,整合封装成微服务、组件等可复用共享的能力,实现后台资源到前台敏捷复用能力的转化,提升面向终端用户的前台的速度和效率,提高整体业务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业务中台汇集各类应用集成、流程建模和业务规则,构建订单处理中心、采购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开票和收款中心、应付和付款中心、费用处理中心、资金管理中心、HR服务中心、IT服务中心等业务相关的集中共享功能。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各司其职,为企业发展赋能。
数据中台汇集数据服务、数据资产、数据建模、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集成等数据相关功能,覆盖数据的形成、采集、存储、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价值被认定为企业的新型资产,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成本的大幅下降和计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为数据资产化应用提供了经济环境基础,数据处理能力的演进为多业务场景的实现提供可能,助力建立数据驱动型企业。
技术中台是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内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可以复用共享的技术平台。采取容器化、微服务架构的技术中台满足企业构建个性化的PaaS平台,支持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配合机器学习算法,大大提升对异构数据的处理能力,让数据从接入、存储、分析、展现、训练到构建管道都更加自动化,同时提高数据预测能力,充分赋能企业的经营决策。
基于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业务中台(包含财务共享)、数据中台(包含管理会计)在技术中台支撑下,构建了新一代企业管理架构的技术底座。这三大中台与前端应用密切协同,将掀起一场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的新浪潮。
- 2015 年,马云带领阿里巴巴集团高管拜访芬兰小型游戏公司 Supercell。这家不到 200 名员工的小型游戏公司将的中台事件给其留下深刻印象。
- 2015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开始启动三年中台战略,试图避免2008年天猫商城上线时,出现大量重复建设问题,“厚平台,薄应用”战略也顺势变成了“大中台,小前台”。
- 2017年12月,滴滴开始构建出行业务中台。
- 2018 年 9 月 30 日,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技术委员会,宣布将打造技术中台。
- 2018 年 11 月 26 日,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将中台智能化与阿里云全面结合。
- 2018 年 12 月 21 日,京东商城将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划分为前中后台。中台为前台业务运营和创新提供专业能力的共享平台职能。
- 2019年,中台概念风靡整个IT圈,并迅速在企业群体发生了快速传播,中台架构由此成为创建新一代企业IT架构的基础平台之一。
- 2020-2022,有关中台架构及其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接连出现,对中台架构的认知更加趋于企业应用实际,企业对中台架构的建立更加稳健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