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反电信网络诈骗 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电信网络诈骗
人民日报区块链虚拟货币(人民日报区块链图解)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谢绮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9月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将于12月1日起施行。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接受集体采访,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回答记者提问。
热点回应
有哪些亮点?
小切口、打要害、明权责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爱立表示,刚刚通过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小切口、打要害、明权责”,有四大亮点:一是小切口、小快灵。这部法律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实践需要,对关键环节、主要制度作出规定,条文不多,但每一条内容都力求精准管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经过三次审议出台,可以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二是重预防、强综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足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侧重前端预防,在加强抓末端、治已病的同时,更加重视抓前端、治未病。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三是全链条、管要害。从人员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等进行全链条治理,从前端宣传预防,中端监测处置,后端教育惩治进行全流程治理,强化部门监管主体责任,压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电诈分子规定了有效预防惩处措施,严厉打击各类涉诈黑灰产行为。构筑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的“法网恢恢”。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电信网络诈骗分子要利用金融、通信、互联网服务实施诈骗活动,如何精准有效识别涉诈活动,又防止对企业、公民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就是立法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法在制度设计上,始终注重措施有力、精准,同时规定必要的救济措施。
电诈犯罪有何新特点?
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剧本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指出,近年来,随着打击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一是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二是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诈骗集团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就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三是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GOIP、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与公安机关在通信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从通信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开始大量利用秒拨、VPN、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电话卡、短信平台、通信线路实施诈骗。从资金通道看,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已减少,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尤其是利用USDT(泰达币)危害最为突出。四是跨国有组织特征日趋明显。
如何加强追赃挽损?
建立快速止付冻结机制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出,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加强追赃挽损,完善资金处置制度,及时返还被害人合法财产。对此,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指出,一是建立快速止付冻结机制,不断优化升级平台系统,尽可能多地及时止付冻结受害人被骗资金,2021年共紧急止付群众被骗款3291亿元,正在打款的150万名受害群众免于被骗。二是建立涉诈银行账户风险监测拦截机制,公安部、人民银行指导各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对涉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账户,实时开展资金拦截,累计拦截102万个资金账户148亿元。三是依法及时返还被骗资金,公安部会同银保监会制定出台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对权属明确、符合返还条件的涉案冻结资金,依法及时返还被骗群众。
如何打击跨境电诈?
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
从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趋势来看,跨国、跨境组织性、规模性特征日趋明显。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处长张义健表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于治理跨境犯罪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管辖方面,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境外的组织、个人针对中国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针对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帮助的,适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规定。二是规定出境限制的措施。对前往涉诈严重地区且出境活动存在重大涉诈嫌疑的,或者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出境限制措施。三是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规定公安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国际警务合作等方式,提升情报交流、调查取证、侦查抓捕、追赃挽损等方面合作效能,坚决有效打击遏制跨境电信网络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