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内容会涉及虚拟货币吗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2020全国两会画上圆满句号。会内会外、线上线下……新闻人火力全开,用全新的“打开方式”记录重要时刻、传播两会声音,借“云端”采访、“云端”传播为受众烹制了一道道精彩的“新闻大餐”。记者们主动拥抱新技术,使出十八般武艺,努力成为“专门家”和“全能手”。非常两会非常报道,令人耳目一新。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吴雨:
是“专门家”,也是“全能手”
特殊时期的特殊两会,让这次报道经历注定不同寻常。
“啥,不能面对面采访?”刚得知这一消息,有些难以置信,多次参加两会报道的我,头一次面对这样的采访难题。哪知道正式投入工作后才发现,特殊的两会报道有着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防控疫情的要求下,今年两会新闻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但这并未妨碍新华社两会报道的“惹眼”和“新鲜”。隔屏采访、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两会vlog、云直播、视频连线……这些采访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原来两会报道也能这样做!
变的是采访形式,不变的是履职尽责。抗疫时的众志成城,汇聚成两会期间的满腔真情,传达出中国开放而自信的声音。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一员,我是亲历者,近距离见证了这段特殊的历程。
空间上的距离并没有影响报道的贴近性。脱贫攻坚之路上的“硬骨头”,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民法典“为民所需”的特点……新华社紧扣国计民生的热点报道一个也没少,让推迟了两个多月的两会报道成色丝毫未减。
我一方面按照会前策划“打有准备之仗”,参与人大开幕侧记、新华全媒头条等重点栏目稿件;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会上观点,主动参与策划货币政策如何发力、上亿市场主体怎么稳住、民法典问答等热点话题稿件。保证每天都有新视角,让自己保持新鲜劲。
今年会期缩短,法定程序却一个不少。更为集中的议题,让每天两会报道热点不断、“干货”满满,也要求参与报道的记者运转更高效。
业务精湛的编辑老师和同事夜以继日地创新谋划总书记报道,准确安全地做好国家领导人参会等程序报道;盯发布会的同事清晨6点就出发去抢占“有利地形”,晚上10点还在会场“奋笔疾书”。受他们的敬业与热情感染,我也火力全开,听会、记录、拍照、采访、写稿,像一支不停旋转的陀螺,在所负责的四个代表团间奔波着。
在科技手段的支持下,采访工具和报道呈现方式更为丰富,上会记者也要精通“十八般武艺”。技多不压身,那双敲打键盘、执笔拿书的手,也要会按键抓拍、稳住镜头、持杆自拍……特殊的两会要求上会记者是“专门家”,也是“全能手”。
我兴奋地尝试用相机捕捉今年两会的“不同寻常”,定格部委“云”旁听的瞬间,带着文字记者的视角、用镜头解读这份“特殊”。
不光是我,周围的同事都在适应新变化新挑战,努力“出圈”:老记者尝试视频连线,“后浪”新手创意vlog……忽然在某一刻,不禁感叹:“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不管你是否准备好。
这个两会如此特殊,带着初夏的暖意,透过上会记者的笔触与镜头,凝结成历史的注脚,烙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葛天琳 刘浩:
“普法栏目剧”,一次“烧脑”的创作
民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是2020年两会的重点,这部草案酝酿多年,字数逾10万,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怎样向大家普及它呢?中国日报视频团队这次又脑洞大开,把“它们”的故事做成了“普法栏目剧”。
划重点
民法典草案是一本“大部头”,非法律行业相关人士很难把它从头到尾通读下来并理解运用。怎么为大家划重点,把大部头读薄,是媒体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这次采取的方法是,在草案的七编里分别挑选了七条社会热议的法律条文,拍摄成了七幕“普法栏目剧”进行解读,从而以此为切口,让大家了解民法典草案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让大家知道这部法律关键时刻可以成为一门维权的“武器”,引发大家关注草案审议工作的兴趣。
讲故事
故事要精彩,大家才爱看,传播才能入脑入心。
这次创作中,我们广泛搜集了社会关注的“维权难”热点案例,比如被高空抛物砸到无人负责、见义勇为反被索赔、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等案例,以厨房里的各种食物为“演技担当”,将这些案例演绎了出来。而如何将食物的自身属性与案件结合,这颇废了一番脑筋。比如在第一个案件中,我们需要解读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的一条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经过反复的头脑风暴,我们选取了鸡蛋和松花蛋作为故事的主角,利用蛋类易破碎以及松花蛋内部是黑色的特性,将一出“大婚之日隐瞒重大疾病惨遭翻车”的戏剧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出来。
抠细节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代入感营造,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初心。这部《谁来保卫厨房》,不仅是一则有时效性的热门话题报道,也是一部值得反复玩味的艺术作品。
你可以在芒果洗澡的画面中看到浴缸前用胡萝卜做成的“地垫”;看到挂面君理发时,镜子里映出的理发围布上的小吹风机标志;看到煎蛋被高空坠物砸到,蛋黄慢慢渗出来的过程……
这些细节在一起,共同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往往被媒体们称为“战场”,每完成一年的“武艺比拼”后,都会有一种浑身解数已用尽的感慨。明年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民主与法治、技术与生活都未曾停止过前进,明年,自是一番新图景。
人民政协报记者修菁:
“委员记者”夺目绽放
今年两会报道,我所在的《人民政协报》在会议报道形态上大胆创新,把报道的主体——全国政协委员推到了前台,委员们由过去的被报道者,转身成为报道者。
“森森的危机感,再拍要抢我们饭碗了吧?”
“会摄影、能直播、擅写稿……委员‘后浪们’干啥像啥,‘前浪们’着实要加把劲儿了!”
5月21日,本报微信公众号两会特别策划“委员出镜”栏目首期一经推出,圈粉无数。很多网友因为天天坐等这一栏目,而记住了气象小哥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养驯鹿的市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能剪会拍最后还会放催泪弹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洪明基。
也许本报这些特邀委员记者们、“新闻后浪们”绽放得如此夺目,报社两会报道策划组也没想到。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召开的这次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本报的报、网、端、微,因为这些“新闻后浪们”——本报特有的资源,并没有因为上会记者比往年缩减,报道内容单薄、报道面狭窄,反而因“后浪们”的加入,而意外鲜活、视角独特、受到读者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本报主动突围创新,不就是在主动践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这次本报两会报道形式上的创新与尝试,同时也在驱动记者们于危机感中勇于走出舒适区、勇于跨界,以顺从和尊重受众接受方式、阅读口味之势,成为政协会议的好故事讲述者。
一次主动创新报道形式而意外衍生对记者编辑的倒逼赋能,是本报两会报道创新形式的可圈可点之处。
而于委员们,新角色的“加持”,让他们尝试通过媒体思维、媒体视角看待政协会议,对如何讲好政协故事有了更多理解。在“新”字上下功夫,报道者与被报道者在这次政协大会上通过角色的互认重识,也是写好中国故事的新尝试,是媒体与委员双向赋能的新尝试。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向国锐:
纵横自有凌“云”笔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今年两会新闻报道形式有所调整。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如何保证两会宣传报道声势不弱、力度不降、精彩不减?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前方报道组三名成员开拓新思路,尝试新形式,通过全息“云”对话、全员“云”采访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特殊时期两会报道的新路子。
5G远程同屏新“访”法
《两会访谈》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历年两会报道的品牌栏目之一。今年,为应对新形势,《两会访谈》也有了新“访”法。
节目组在全国两会地方媒体中首次应用5G全息虚拟投影新技术。跨越一千多公里,在哈尔滨的演播室出现三维立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全息投影,与真人无异。主持人与在北京的代表隔空对话,如在同一空间,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实现了“无缝衔接”。全息成像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营造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而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低延时又打破了距离限制,当5G传输与全息投影“双剑合璧”,就实现了远隔千里,犹如对面交流;身处异地,也能同屏互动。并且创造性地在5G全息投影技术的基础上,又“锦上添花”,增加了前置虚拟、在线包装等多种科技元素,让访谈内容更加场景化,让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黑龙江代表团代表住地调试全息系统。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5月18日前,就在黑龙江代表团住地搭建好了全息访谈区,三名前方记者在5月20日到达代表团住地后,第一时间学习并掌握技术环节各项流程,和后方团队多次调试,在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的当晚,就实现了全息访谈。
整个两会期间,共有近10位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前方全息访谈区,接受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主播小翟在哈尔滨进行的专访。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主播(左)通过5G全息投影技术“面对面”采访全国人大代表。
“两会观察员”帮大忙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三名随团采访的记者要承担时政报道、会场实录、对央媒供稿、新媒采集等多项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特殊情况采取特殊办法,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新思路,创造性地实行“网格化”对接,进行“点对点、人盯人、不见面”式的远程采访。同时,在前方代表团住地的三名记者在不影响代表正常履职、参加大会的前提下,选择几位全国人代表作为特约通讯员,指导她们用手机拍摄视频、录制采访。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左)为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演示手机拍摄视频。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几位特约通讯员在人民大会堂外给我们拍摄了大量视频素材,并采访了几位代表,表达了大家在特殊时期参加会议的激动心情和特别感受。随着会议进程不断推进,一批代表委员画面感、镜头感也越来越强,成为半专业的“两会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