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虚拟货币案件人员
原标题:【溯源甘肃】秦皇巡陇右暨对甘肃的治理
秦始皇 画像
崆峒山
庆阳境内秦直道
万里长城
秦朝建立初期,对匈奴进行多次打击,被打败的匈奴率部远徙到蒙古高原深处。
本报特约撰稿人 汪受宽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帝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他统一六国,推行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规范文字、度量衡、货币和习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残忍酷虐、横征暴敛、专制愚民、焚书坑儒,则罪不容赦。
秦始皇帝于统一六国次年(前220)对陇右进行了巡视,及其后,对帝国边疆建设和安全做出的战略部署,这次巡视可略览秦朝时甘肃地区的历史。
1 巡视陇西、北地二郡
秦朝时,仅在今甘肃河东部分,拥有秦昭襄王始设的陇西和北地二郡。为了显扬威德、调研国情、规范政教习俗、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曾5次巡视各地。而他的第一次巡游,就是统一六国次年率领大批随从,由都城咸阳出发,到秦人发祥地的陇西、北地二郡视察。
秦始皇此次巡视的路线是:由帝都咸阳出发,向北先到北地郡治义渠(今宁县西北)视察,再溯泾水而西,到平凉鸡头山(崆峒山西峰),越六盘山,转道西南,到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视察。返回时,沿渭水向东,经冀县(今甘谷)、上邽(今天水秦州区),或许曾绕道去秦人发祥地的西县(今礼县)祭祀其先祖陵寝,报告统一大业的成功,再转向东北,出弦中谷的鱼龙川(今华亭县南汧水河谷),至今陕西陇县的回中宫,由关中道回到咸阳。
这次陇西、北地二郡千余里的巡视,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北地郡一向被称为关中屏障,其北和西侧都被匈奴人控制;陇西郡境内有许多羌、狄、氐人居地,郡西隔河与月氏、乌孙人游牧的河西走廊相望。到陇右巡视,显示了秦始皇对西部边防的关注,更是出于对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通过巡视,秦始皇了解了当地的山川形势、郡县状况、周边民族和边防态势,得到了对二郡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形成了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加强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诸多战略构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治驰道、直道,便利全国交通
秦始皇巡视陇右、北地,沿途山路的崎岖和其先祖对当地道路的修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下决心修建和完善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由驰道、直道、五尺道等组成的全国交通网,以保证帝国政令的畅通和对边防的支援。
所谓驰道,在《周礼》中指的是国家官道。春秋战国时,秦人已经“决羊肠之险”,从事陇右道路的修筑。秦惠文王(前337—前311)时修筑的自关中、陇右经陇南、汉中,直至巴蜀的千里栈道,在天水放马滩地图中就有标示,学者称之为嘉陵道、祁山道。
秦始皇巡视陇右、北地的当年(前220),就开始了全国驰道的修筑,到秦灭亡时驰道仍未完工。秦朝驰道的规制极严,其宽度五十步,约当69米,道路中央特设三丈宽的皇帝专用道路,沿途植树作为标志,其外为一般官员和平民通行的路,在路边上栽有长青的松树。驰道“厚筑其外”,高出地面,以铁制的椎,将路基层层夯筑,使其坚实稳当。
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通往全国各地,形成了东至山东半岛、碣石,北至北方沿边,南至岭南,西到陇西、北地的便捷交通网。在今甘肃地区的驰道,除嘉陵道、祁山道两条南北道路外,还有一条“陇西、北地道”,就是秦始皇往返二郡的东西道路。秦国的《田律》规定,驰道由沿途农户负责维护,每年秋冬农闲时间还要集中整修道路和桥梁。驰道的修筑,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和人员物资输送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有利于王朝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边境防御。
秦朝出击匈奴以后,为了向北方沿边的七八十万驻军和修长城民工提供运输保障,修筑了比驰道更为便捷、运输量更大被当代学者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直道。
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开始,大将蒙恬主持修筑了由关中通往河套地区的直道。其起点为咸阳北边的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终点为河套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总长900公里。一般山区的道路都是沿川谷修成,省工省力。直道主要是沿子午岭的自然山梁修筑,在许多地段要“堑山堙谷”,或者将山脊的一侧向下开挖取平路面,或者将山谷填塞成为道路。考古发掘探明,秦直道路面为宽约10米的踩踏层,路两侧有缓坡状路肩,靠山一侧路肩宽4米,其外是宽2.4米、深0.4米的排水沟,靠沟一侧有二级路肩,总宽7.5米。
今甘肃境内的秦直道遗址总长约300公里,主要在今庆阳市东境子午岭的山脊上,由东南向西北经过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境,达陕西吴旗、定边二县境。甘肃境内直道遗址沿线一带发现了126座烽燧,调令关、艾蒿店、芦邑庄、兴隆关、五亭子等重要关隘。调令关南侧山梁上,还发现了一座被称为“秦代一号兵站遗址”的大型遗址。
秦始皇在世时直道应已基本修成,所以秦始皇巡行途中在平原(今山东德州南)死后,为了掩人耳目,载有秦始皇尸体的辒凉车不是径直西去关中,而是转道向北,“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直道的巨大规模惊叹不已,言:“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直道使秦骑兵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之下,出击匈奴,为秦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是秦朝北方军事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对刚刚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王朝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在汉代以后,直道对中原王朝抗御蒙古高原骑兵的袭扰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驱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保护边境安全
秦王朝建立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不断入扰给王朝安全和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秦始皇巡视陇右时,就下决心解决匈奴的问题。考虑到统一战争刚刚结束,财力有限,王朝诸项制度正在建设,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在派遣精兵强将加强对边境守卫的同时,积极进行战争的准备。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又专门巡视自碣石(今河北昌黎西北)至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的北方边境,对王朝北方形势和匈奴情况有了更全面了解,正式做出了解决匈奴问题的战略决定。他以方士奏录图书中有“亡秦者胡也”为借口,派遣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由北地、上郡出发,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即河套一带,包括内蒙古杭锦后旗以南至今宁夏、甘肃陇东北部地区,解除了匈奴对秦都咸阳及西北诸郡的直接威胁。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向北进击,驱逐蜷缩于两河之间的匈奴,夺取了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北的狼山口),收复了阳山(即阴山西支脉狼山)和北假中(今陕西神木县境),直至阴山一带的广大地区。被打败的匈奴单于头曼,率部远徙到蒙古高原深处。
秦军两次打击匈奴的胜利,使秦朝控制了在军事上有重大价值、土地肥美的河套及西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在新控制地区设置了34县(或言44县),其中最西边的就是在今兰州东岗一带设置的榆中县,对这些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扰,秦朝在北方边境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秦长城的修筑,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秦朝灭亡的公元前206年,工程尚未完成。该长城西起今甘肃临洮境,沿洮河而北,入今兰州境与榆中长城相接,再向北,一直出甘肃,过宁夏,入内蒙古境抵伊克昭盟西北部,又北渡黄河入巴彦淖尔盟西南境,再向东,出内蒙古,过河北,至辽东(今辽河以东),总长万余里。当时全国总共征发了四五十万人修筑长城,在途中进行运输者更不计其数。由于工程浩大,蒙恬、扶苏等人在领导修筑长城时,尽最大可能利用了战国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以甘肃境内说,除榆中沿黄河而东而北的长城是新修的,其上行至临洮的长城最西端部分,应主要是利用的秦国原有长城,只是对其有所补葺罢了。
万里长城的构筑并不完全是高大的夯土城墙,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以石头累砌成的,有将山崖削陡的,有以河流等为天然屏障的,还有树立木栅、种植榆树为屏障。秦长城有效地阻挡了羌戎和匈奴对秦北方郡县的侵扰,保护了边境和内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秦打击匈奴和修筑万里长城虽说是迫不得已,但工程过大而劳民伤财,成为百姓的灾难。后世将春秋齐国杞梁妻吊夫改编成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就反映了这一点。西汉主父偃还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4 移民实边,加强陇右政治经济建设
移民,是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政权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劳动力的增加,就意味着农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就有流放的迁刑。秦朝处理徇私舞弊的官吏即“治狱吏不直者”,也要向边地移民。秦朝移民主要是迁徙到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新开发地区,其中就包括陇右各地。
秦朝往陇右等地移民最集中的有两次,一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二是三十六年(前211),“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第一次移民主要是犯罪官员、入赘女婿、工商户及其后代等被“谪”者,移民的目的地是充实蒙恬斥逐匈奴后在沿边一线新建的34或44县。第二次又将3万家平民约15万人,每人赐爵一级,迁移到北河、榆中一带。
此外,秦朝还陆续将六国贵族或本朝官员迁至陇右。如史载“(赵王)迁为秦所灭。赵人立迁兄嘉为代王,后降于秦。秦使嘉子公辅主西戎。西戎怀之,号曰赵王。世居陇西天水西县”;“权氏出自子姓。商武丁之裔孙封于权,其地南郡当阳县权城是也。楚武王灭权,迁于那处,其孙因以为氏。秦灭楚,迁大姓于陇西,因居天水。”六国旧贵族都是大家族,每一族就有数百千人。另外,官员即使没有犯法,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举家迁来陇右,如飞将军李广的先辈“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
大量移民迁来甘肃及河套地区,在当地筑城郭、建居处、垦荒种地,协助秦军守卫边防,参与地方管理,对发展地方经济,巩固边疆,稳定秦的后方有重要的意义。
秦国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其实质是以国君、皇帝任命的流官替代血缘贵族对地方的管理,以加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历史进步。秦统一天下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秦始皇巡视陇右后,进一步致力于完善陇西、北地二郡的建制,在陇西郡新设榆中、阿阳、枹罕、兰干县和下辨道、羌道、武都道,并将原西犬丘改名西县,原邽县改名上邽县。在北地郡今甘肃境新设戈居、安武、方渠三县。从后人推测的秦朝人口数字来分析,甘肃地区各县人口都应在万户以内,其主官称县长,另有掌文书、刑法的县丞,掌军事的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组织。乡设三老掌教化民众,啬夫掌处理诉讼、征收赋税,游徼掌社会治安。里的负责人为里正。里以下还有什、伍等编户组织。这种严密的行政体制,有利于对全国民众的控制,是秦朝专制主义统治的组织基础。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秦朝的政令在陇右各地得到很好的施行。秦朝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甘肃境内多有出土,证明其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秦安县陇城镇出土的秦权、镇原县出土的铜诏版,都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陇城秦权上始皇诏文之后又补刻有二世元年(前209)诏文:“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说明在当时的甘肃省境,曾雷厉风行自上而下地推行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