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是什么意思(nvme驱动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望岳谈|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要素瓶颈”究竟指什么?一家企业生产经营,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基本要素。当我们捋起袖子、迈开步子、准备大干一场时,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充足给力?
7月4日《大众日报》头条刊登文章《要素瓶颈,怎么破?》,剑指新旧动能转换“成长的烦恼”——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向纵深推进,土地等要素供给制约较为普遍,有的看好山东的产业政策与区位优势,可排放指标苦等不来,好项目最终落户他乡。何为要素?何为瓶颈?“要素瓶颈”这个关键词,究竟指什么?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所谓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所谓要素瓶颈,主要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投入要素上遇到了限制。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分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所谓要素驱动,是指从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如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以及从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中获取发展动力的方式。在这一阶段,生产要素居于核心地位,有生产要素就有经济增长,要素越多经济规模也就越大。
研究要素瓶颈,先要搞明白生产要素是从哪来的,在追本溯源中寻求答案——最早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无论是劳作狩猎还是建造宫殿,都需要劳动力的支撑。劳动力够多,生产规模才能扩大,部落或氏族之间争夺“地盘”、抢占资源时才有优势。在这一相对原始的阶段,劳动力是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第二个生产要素是土地。奴隶社会后期,直至整个封建社会,土地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和利用的经济资源。比之于其他经济资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动性和持久性,以及丰度和位置优劣的差异性。相对于其它生产要素,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随着人口增多,其稀缺性也更为显著。农业生产依赖耕地,建亭台楼阁亦需要土地,因此在古代,土地是财富的象征,手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贵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的富人阶级。第三个生产要素是劳动工具。从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古代的青铜铁器,到近代的蒸汽机、发电机,再到现代化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工具、技术设备等,都同样起着传导劳动的作用,均属生产工具。尤其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锋芒盖过手工工具,完成了革命性变革。从劳动力到土地,再到劳动工具变革,生产要素范畴大幅扩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不争的事实,金融也极大丰富了生产要素内涵。回到文章开头,大众日报报道强调的要素瓶颈,主要指土地、资金、能耗环保指标等因素。捋起袖子,迈开步子,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些长久的要素制约,犹如一条条枷锁,让发展处处受限。人们在实践中思考:站在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应当怎样直面要素束缚的枷锁,铆足干劲冲破要素桎梏?
在新形势下,破解要素瓶颈,无论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还是破解资本要素制约,或者破解人才要素制约,关键靠创新,尤其要重视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破解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能耗环保指标等供给难题。正如报道指出,当前所面临的要素制约,既是动能转换的“痛点”,也完全可以是优化制度供给的“靶点”。
制度创新,各地正在发力,如“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今年2月,《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年版)》对于工业项目用地增加了“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规定了指标最低值。比如,对于汽车制造业,规定亩均产值要大于450万元/亩,亩均税收要大于30万元/亩,低于这个标准的项目无论是在项目设计、项目立项、土地供应等各个环节都将受到限制。这也意味着,稀缺的土地将供应给更多高成长高产出的好企业,将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同时,山东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的修订和出台,还可以作为存量项目用地绩效评价的参考标准,特别是工业用地指标,可以作为各地开展企业综合评价的依据,有利于通过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和资源差别化配置政策,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当前,山东发展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要素瓶颈”不可不破,必须要破。如何拿出精准破题的创新招数,考验的是执政智慧和改革决心。可以确信的是,谁勇于“破旧立新”,让政策更有态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谁就能在腾笼换鸟的进程中占据主动权。
(新锐大众 记者 孙秀岭 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