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类型多样的原因)
2004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氤氲的雾气与漫天的冰雪中,出现了一群红色的身影。
他们望着面前矗立在冰天雪地中的高大建筑,眼神中满是欣喜。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宏伟的工程终于在今天竣工了。
为首的人手中拿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国·北极黄河站”。他将牌匾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一刻,同行的人都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他们知道,他们今天所完成的这个事情,是多少个国家都梦寐以求的。这群人站在牌匾旁对着面前的摄像头敬了礼,而这张照片,第一时间被送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高登义手中。
看着这张照片,高登义也开心的笑了,如果不是十三年前他所遇到的一起巧合使得他“捡了漏”,根本没有人会想到,中国在北极也可以建造自己的科考站。
是怎样的一个巧合使得中国有机会在北极建造自己的科考站呢?
推动这一事件达成的契机,是1991年高登义参加的一场科考活动。
当时,挪威主持了一场北极科考活动,而高登义作为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叶新的好友,有幸受到了邀请,同几国的代表共赴北极,参与调研。
当时的北极土地已经被美国、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瓜分完毕,如果其他国家要前往北极,还要跟这些国家做申请,叶新教授帮高登义取得了挪威的批准。
在科考过程中,高登义被北极极度优渥的地理价值与自然资源所折服,科考活动结束后,高登义略带惋惜地向叶新教授感叹道:“若是中国可以在北极建立一个自己的科考站,那该有多好!”
彼时新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刚刚落成,在极地探索领域已经有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虽然同为极地,南极与北极毕竟还是存在着差异。在包括高登义在内的众多科研人员的心中,始终存有在北极建造科考站的梦想。
叶新听了高登义这话,微笑着对高登义说道:“或许,中国真的有机会建造属于自己的科考站!”
高登义等到这话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回答道:“按照国际公约,北极的已知领土几乎已经被其他国家划分完了,我们没有这个权利。”
叶新说:“那可未必,或许有机会,但是,需要你们自己争取了!”
叶新从背包中拿出了一本书递给了高登义,高登义接过,那本书已经十分残破了,封面上几个缭乱的字母,意为“北极指南”,主要讲述的是挪威所占有的斯瓦尔巴群岛的故事。
高登义翻开那本书,在书的目录最显眼的位置,记载着一个条约,名字叫做《斯瓦尔巴条约》,高登义知道,斯瓦尔巴就是挪威政府所拥有的极地群岛的名字。叶新为什么会给他看这个呢?他翻开了缔约国名单,在那醒目的位置,迎着挪威几个老牌极地国家。
高登义继续往下看,当他看到“中国”两个字的时候,他的心跳仿佛漏了一拍,随后开始剧烈的跳动。
眼前这本书上的内容,使得中国自由探索北极这块土地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斯瓦尔巴条约
这一切要从几十年前签署的一条为人所遗忘的条约说起。
斯瓦尔巴群岛的发现者,是荷兰的探险家巴伦支。在1596年,巴伦支为了开辟通往中国的海上贸易道路,带领船队航行到了此处。
这片岛屿初次展现在众人面前时,巴伦支被眼前岛屿这宏伟壮阔的景色所折服。他为这片群岛起名“斯匹次卑尔根”,意思是“冰原上的尖峰”。
但是巴伦支并未替国家取得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他在回国的途中疾病缠身而死。
随着这片岛屿的存在被公之于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寻求财富。而这艘岛屿的所有权也因为来往人员的驳杂而迟迟无法确定。
直到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斯瓦尔巴群岛委员会通过了决议,确立挪威为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唯一拥有者,原本的主权竞争者须主动退出竞争。一年后,挪威、瑞典、法国、英国等18个国家,在巴黎缔结了《斯瓦尔巴条约》。这个条约的内容,主要就是瓜分这片自然资源丰富异常的无主之地。
条约承认了挪威对于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和管辖权,同时也规定了缔约各国平等享有对斯瓦尔巴群岛矿业、渔业的开发利用权,所有缔约国的国民均可在斯瓦尔巴群岛领域内自由的出入。除此之外,条约还特别规定了“斯瓦尔巴群岛区域永远不可为战争服务。”
在缔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想要使自己的国家从这片资源宝地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而作为东道主的法国,同样也不例外。
当时的法国刚刚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经济倒退严重,战后发展举步维艰。在欧洲的地位岌岌可危。再加上当时国内存在着政党矛盾,国内的治安不稳定,民众抗议行动时有发生,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法国当时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于是,打着“在第一次缔约过程中欧洲的缔约国数量过多,导致该国际公约的权威性与公平性可能不足”的旗号,法国正式提出要增加缔约国的要求。并且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拥有大片法国租界的中华民国。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攫取法国在亚洲的利益,稳固法国在中国的地位。法国政府这个做法,在当时的他们看来,可谓是一石二鸟。
很快,他们找到了当时北洋政府的话事人:大军阀段祺瑞,向他道明了来意。
然而段祺瑞并不这么想,经历过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再加上几年前巴黎和会上法国将我国山东半岛权益割出去。段祺瑞打心眼里认定,法国这次登门必定没安好心,这份条约一定是对中国没什么好处。
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叛乱,群雄割据的时期,孙中山先生向奉系军阀妥协,再加上各大军阀的强势崛起,导致国内时局动荡不安。段祺瑞已经无力再分心去处理法国方面的事务了。
再加上法国政府的反复施压,段祺瑞心想:反正这土地离我们这么远,这条约签了似乎也没什么损失。最终就同意了法国政府的请求,在缔约书上代表中国政府签了字,转过头继续忙内战了。
最终,《斯瓦尔巴条约》在1920年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33个缔约国家,这份条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约,条约一经生效,就有许多国家争先恐后的来到了这里进行资源探索与开发。
但是在国内,这一条约的存在感极其微弱,段祺瑞政府甚至根本就没有把签订这个条约的相关事件进行记录,而这个条约也就尘封在了中国历史的滚滚浪潮中,在此后几十年都没有人再记起。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敏锐地感知到了国际政治中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广泛地支持科学考察。而南北两极因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气候的重大影响以及重要的科研价值,成为了国际之间资源争夺的焦点,极地的科研活动有了国际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南北极进行了多项战略部署,不断地抢夺着极地丰厚的自然资源,借此发展壮大自身。
作为北极唯一一个非军事区域,斯瓦尔巴群岛成了众矢之的。各国纷纷在此进行疯狂的资源开采。
但是彼时的中国并没有合法的北极资源的利用权,领导人们望着这样一篇宝地,也只能望洋兴叹。
既然北极没有发展机会,那我国的目光自然就投向了南极。
在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之下,1985年,南极科考站“长城站”正式建成,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也在4年后投入了使用。
这两座科考站的建成是我国极地探索的一大步,但是对于科研人员们来说,最大的难题仍没有攻克:那就是北极的资源发掘问题。即便是进入北极,都需要向那些拥有归属权的国家申请,更不要说发掘资源了。
由于没有国际公约明文协定,国内的所有人都对这一难题束手无策,这一问题也困扰了许许多多像高登义这样的科研人员很长时间。
科考站终建成
高登义仔细看完了这本书中关于《斯瓦尔巴条约》所有的内容,他激动地跳了起来,握住了叶新教授的手。说:“您这是帮了我,不,帮了中国一个大忙!”
高登义迅速与中国取得了联系,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斯瓦尔巴条约》的内容汇报过去。
这一消息引起了中国科考界的震动,在确定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后,中国的科考界沸腾了。
接到消息的中国政府,此刻也怀着同样的心情,迅速与挪威的政府取得了联系。
在挪威方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后,确认《斯瓦尔巴条约》对中国生效,中国可以获得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进行科学调研等一系列权利。
这表示着,在中国广袤土地千里之外的那片冻原,对中国开放了。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我国组织了多次对斯瓦尔巴群岛区域的自主考察,取得了许多的北极区域的科研数据,大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科考界的地位。
而且,为了今后在北极区域长期的科研活动的进行。政府决定决定:要用最短的时间,在北极建立起属于我们的第一座科考站。
2001年,挪威方亲自向中国发出了盛情邀请,希望中国可以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土地上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科考站。
这是中国期盼已久的,接到这一消息的时候,高登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十年前他踏上那趟北极科考的旅途的时候,从未想到过,自己居然可以为国家争取回来这么一块宝贵的土地。
经过三年的筹建,中国北极第一座科考站终于建成,这一科考站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命名,彰显了它对中国的意义之重大。与此同时,这个科考站拥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随着黄河站的落成,我国也成为了第八个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自己的科考站的国家,使得众多国家羡慕不已。
这一科考站的建成弥补了我国之前在北极探索领域近乎一片空白的状态,借着“黄河站”我国开展了多次北冰洋科研调查。毫无疑问,在不远的未来,“黄河站”将为中国人民的生活与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