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票分红是打到账户(美国股票分红是打到账户里吗)
定投指数,是一种最简便的交易系统,是一种超神奇的交易系统。
原因有二:
1、股神巴菲特推荐;
2、不需要能力圈;
长期定投一国代表性指数的收益率,唯一的变量是国运。
巴菲特推荐的是美国指数,其实就是标普500。
我们定投,就是沪深300。
具体操作:
1、每个月薪水(如果不是薪水模式,可以改为每一笔收入),截流固定比例的资金,例如,假设某月收入23456,比例设定为10%,那么就是截流2345,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
只有这一条。
直到结束定投,开始取用。或者用不到,留给子孙、或者回馈社会。
要点:
定投的时间越长越好。
预期:
(1)参考美国1900-2000年,这100年:
“回顾整个20世纪,博格尔发现美美国股票市场10.4%的平均年收益率可分解成:5%来自分红,4.8%来自盈利的增长,只有0.6%来自市盈率的变化。”
——帕特·多尔西《股市真规则》
大约10%出头的长期年化收益。
这里,需要注意大背景,1900-2000年,是美国国运的巅峰100年,也就10.4%的年化收益,所以,定投,除非本金很多,否则最好不要幻想“定投财务自由”。
(2)我国的沪深300指数,上市时间段,参考价值不大。而上证50指数基金,最早上市的510050,早在2005年就上市了。从2005年2月至2023年2月,上涨了大约4.2倍,年化收益率8.3%出头。
(3)著名的“巴菲特10年赌约”:
https://xueqiu.com/1725336975/246547100
巴菲特曾经提出10年赌约:赌标准普尔500的指数基金业绩能战胜任意5只对冲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
2007年,华尔街门徒的联合经理人泰德·西德斯站出来回应挑战。他选择了对冲基金来应对巴菲特的指数基金。
于是,这场赌约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到2017年12月31日结束。
2017年,西德斯的基金平均收益率是2.96%,而巴菲特标普500的平均收益率是8.5%,巴菲特大获全胜。
这场赌局中,对冲基金完败于指数基金,主动投资完败给被动投资。
这10年标普500的平均收益率是8.5%,和上面我估算的上证50的8.3%年化收益率非常接近。
不要小看这个8.X%这个“微薄的”收益率,如果定投30年,结束的时候,手里肯定是有一大笔钱的。
一份粗略估算:
(1)每年定投10000元,年化收益8.3%,那么30年投入本金30万,定投结束,约129万元。注意是“估算”,没有考虑波动。
其结局是,30年后,由于通胀,假设货币平均每年贬值3%,那么购买力会下降到原来的40%,结束时刻的129万元,相当于30年前的52万元。
对于一个每年只能定投1万元(每月投入833元)的人来说,52万,毫无疑问是一笔大钱。如果不定投,那么极难攒齐这笔钱。
(2)如果每年定投10万,年化收益8.3%,每月投入8333元,那么30年后,约得1290万元,扣除通胀影响后等值购买力520万。
(3)如果每年定投1万,年化收益8.3%,每月投入833元,那么40年后,约得300万元,扣除通胀影响后等值购买力120万;
(4)如果每年定投10万,年化收益8.3%,每月投入8333元,那么40年后,约得3000万元,扣除通胀影响后等值购买力1200万;
定投,收益率一般就是这个数,很难改变,核心变量是定投的本金的多寡,和定投的年数。
FAQ1:
要不要搞“花式定投”?
所谓的“花式定投”就是指数估值高的时候少投一点,指数估值低的时候多投一点。或者其他的变种定投策略。
我的观点:
不要。
这个玩法,看上去有道理,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破坏了定投指数的简单性。
从“无脑”变成“有脑”。
这是一个质的飞越。
一旦要玩“花式定投”,立刻会面对如下问题:
何谓低估?
何谓高估?
低估如何多投?
高估如何少投?
我这样投资到底是不是能收益最大化?(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
这对于肯花时间研究指数的投资者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但对于一个不肯花时间学习的人来说,那就是大事。
所以,对于纯粹的无脑定投指数策略:
1、从自己的现金流(比如薪水)扣除固定比例(比如10%、20%等)的资金,定投沪深300,不要管别的,就是买个平均成本;
2、认清自己对学习投资没兴趣的事实,把精力投到别的地方,比如努力工作,通过搞定更多本金,来提升最终的投资收益;
3、活的单纯一些,更长寿,通过定投更多的年限,来提升最终的投资收益;
FAQ2:
是否定投沪深300以外的指数?
我的观点:
不要。
其实是和上面一样的答案,违反了定投策略的简单性。
如果刚开始投资,可以拿一半钱定投,一半钱自己干两种方法PK10年:
如果定投胜,则以后安心定投。
如果自己胜,那么很好,后面是阳光大道。
结论:
1、定投策略,本身是累积资金的一个很好的方案。长期能打败所有债券、理财产品。
2、定投策略,也是一杆标尺,衡量是否应该自己主动投资。如果长期无法打败指数,那就拥抱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