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的投资者(投资 行业)
《科创板日报》(上海,梁又匀)讯,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8月以来,中芯国际旗下专注于半导体投资的中芯聚源(公司全称:中芯聚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密集投资了4家半导体产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从人工智能、等离子体技术到精密切割设备、MEMS传感器研发,累计投出数亿人民币。
本次投资主要集中在企业早期融资及A轮融资,仅有一家为B轮融资。而回顾中芯聚源的成立和投资模式,创投日报整理发现,A轮及更早期投资轮次高达119家,占比80%以上,B轮之后的仅29家。
有研究过中芯国际的PE\VC人士对此表示,在半导体行业中,中芯国际是最强的天使投资人。实际上,指的就是中芯国际旗下的投资机构中芯聚源。
龙头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000年,中芯国际成立之初,受困于《瓦森纳协定》,国内所进口的高端技术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几个代差,使得最尖端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内地几乎是一片空白。
以张汝京为代表的最早一批半导体领域创业者,依靠个人的号召力和技术攻坚能力,仅花了几年时间就在上海、北京、武汉、天津等地建起代工厂。从代工250nm芯片起步,逐步与更多国外企业建立技术授权和代工协议。尽管途中几经打压和波折,但还是逐渐将芯片制程提升到45nm稳定量产。
2014年初,当中芯国际正式宣布冲击28nm工艺时,很快感到了产业配套的不足。
同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正式成立,注资入股中芯国际超10%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荐纲要》提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2020年要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发展目标”。并将围绕此目标,展开针对晶圆制造、IC设计、封测、精密设备以及特殊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密集投资。
在此背景下,中芯国际作为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有动力也有责任推动产业链发展。
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张焕麟曾表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本身是一个全球化产业,但中芯国际想要自己的业务长久发展,需要自己国内的产业链。” 而在当时的国内,没有比中芯国际本身更了解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发展状况的团队了。
因此,中芯国际牵头成立了专注培育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机构——中芯聚源,加强与国家大基金在策略和行动上的互动,优势互补。
人才、产业和资本的结合
有半导体产业投资分析师表示:“过去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痛点一是人才、二是资本。”
万事开头难。在2020年底的AI芯片创新峰会上,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张焕麟回忆到,十几年前没有人投资半导体,“凑一桌麻将就差不多了”。
由于技术攻坚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外国持续的技术封锁,相关专业人才几乎都是从外国大厂跳槽归来。这使得当时国内的优质半导体创业公司非常稀少,大都处于艰难起步阶段,不少企业甚至都看不到成长的未来。
不同于国家大基金的实力雄厚,中芯聚源更多聚焦于早期股权融资和天使轮,投资规模每年在几亿元左右。早期以IC设计为重点投资领域,那些扎根行业且对技术和市场有深刻认识的优秀团队,成为投资的首选。
中芯聚源总裁孙玉望曾在2018年的中芯聚源合伙人会议上表态,中芯聚源不跟风、不凑热闹、不追星,拒绝虚高估值,研究部对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做深入研究,从中选取优质标的投资。
(创投日报制表 数据来源:IT桔子)
发展的阻力始终都在。伴随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开启,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首当其冲,大量初创公司因封锁而陷入低谷。这使得中芯聚源的投资规模和项目,迅速缩水。
好在2019年科创板面市,经由国家在证券市场制度层面的支持,半导体企业找到了一条便捷的融资渠道。中芯国际也迅速抓住了这次机遇。
截至2020年底,中芯聚源已经投资了120家半导体企业,预计2021年将达到200家。所投资的公司遍布半导体芯片设计、材料、装备、EDA/IP、模组等各个板块,覆盖从种子轮到Pre-IPO的各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新增的投资数量,已接近公司成立前五年的投资总和。
其中,韦尔股份、澜起科技、安集科技、芯朋微等业内知名的半导体公司,背后都有中芯聚源的资金支持。目前,中芯聚源所投公司中已有13家实现上市,还有30家左右正在冲刺IPO路上。
国家战略之后,持续布局
作为全球消费占比近一半的芯片大市场,我国每年芯片进口金额接近石油进口的两倍。
但根据Gartner报告显示,中国在晶圆设备和材料方面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不到3%和5%,在设计工具EDA软件方面占比更是不足1%。国内IC设计、材料的自给率勉强在25%左右,全产业链综合在30%左右。可以说,高端芯片从生产工具到材料再到专利技术基本依赖进口,攻坚难度极大。
为应对以上现实问题,突破外国对于我国的芯片禁令,2020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已将芯片制造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第一财经报道,根据规划,今年本土芯片供应占比将提升至40%,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70%。国家大基金二期也持续发力,为国内半导体企业提供支持。
自其他领域转行关注半导体投资的个人和机构越来越多。据云岫资本统计,2020年半导体一级市场投资额增长近四倍,有史以来最多。科创板市值前十名中,半导体公司占据半壁江山。而全部半导体公司市值总和,可以占到科创板总市值的30%。
从勉强凑满“一桌麻将”,再到今天的可以“凑好几屋子的人”。在中芯聚源总裁孙玉望看来,半导体投资热是个好事。良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环境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回流国内,促成更多优质的创业团队。
天眼查数据显示,最近1年成立的业务涵盖集成电路的企业就多达1.9万家。而近3年内,经营范围覆盖芯片设计的企业共1.19万家,其中有近4700家企业成立仅1年,相较于2018年贸易摩擦之初,翻了近3倍。
但据公开数据统计,在科创板上半导体上市公司CEO的平均年龄是57岁。在这个产业里,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经历好几代产品的迭代,才能在垂直产业赛道里跑出来。
“200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才11亿元,而现在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电子设备市场。中国半导体不缺市场、不缺资本,人才也在迅速成长,我们唯一缺的是时间。” 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张焕麟在此前的中国芯创圆桌会议发言表示。
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会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IT桔子数据显示,中芯聚源自2014年成立以来,退出投资的项目不多。相较于上百次对外投资动作,7年来退出项目仅9家,其中7家是因为IPO上市,其余两家则因为被并购。
谈到未来产业的发展,张焕麟在今年一次产业投资峰会上表示,至少未来20年,中芯聚源会持续在半导体产业里发掘新机会。
今年6月,孙玉望在某半导体峰会上提到:未来的3到5年,半导体投资热度会保持稳定。如果哪天自给率超过50%,国内企业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会进入到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到这个时候,国内资本市场对半导体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热度才会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