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九龙湖(宁波九龙湖地铁站是几号线)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胜迹往往为旅游景区增色不少,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九龙湖旅游业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形成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的良好开端。
九龙湖开发佛教旅游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
九龙湖镇是宁波市镇海区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旧时被誉称为“西天佛国”。 庙宇建筑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是镇海区宗教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研究庙宇建筑、宗教文化的实例。唐中叶至民国初年的千余年间,先后建造寺庙、庵堂多达30余处,有佛迹寺、香山教寺、观音寺、定林寺、石柱寺等古刹5座;毗邻的灵山东腰还建有名扬全国的保国寺,稍东有规模轩宏的安乐寺,稍南还有吉祥寺、白云庵等名刹,真乃“深山藏梵宫,幽谷现佛宇,移窗邀相见,一呼八方应”的极乐世界。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昔日盛极一时的寺庵建筑群已风光不再,大多在战争或文革中被毁,汶溪村内保存较完整的有净圆禅寺和老街的八部庙。秦山的观音寺、石柱寺,杨家的宝峰寺等仍存遗迹,从这些保存下来的厢房、山门或颓垣、础石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和触摸到历史。
香山教寺
位于九龙湖镇横溪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为杭州富春僧人常寂(讳惟实)所建,距今1250余年。初在达蓬山佛迹岩侧,为一小庵。后嫌岩间不足于容大众,在唐代宗广德初(约763年),择香山南坡开阔地辟建新寺,名“智度寺”。唐大历8年(773年),刺史裴敬以“达蓬山谷,石岩流香”为据,定名香山寺,唐代宗李豫御赐“香山智度寺”匾额。寺建成后吸引四面八方信徒,香火鼎盛,香客如云,至宋代已有千僧寺之称。明嘉靖年间,更名为“香山教寺”。乾隆年间,寺院发展至鼎盛。至晚清时,香山教寺规模宏大,拥有寺田2100多亩,寺名远播。但自同治年间遭受西方列强侵掠焚毁,千年古刹逐渐止歇,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寺院逐渐毁废。
2002年10月,镇海区政府决定在原址基础上恢复建造香山寺。一期工程圆通宝殿、藏经阁、东西厢房于2006年1月完工,并举行观音菩萨圣像开光法会。现在香山教寺有僧众30余名,主持释佛祥大师,是从普陀山派遣过来的。二期、三期工程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闭关房、地藏殿等将于2022年底建成,届时香山教寺将是宁波市的第四大丛林,其他三大丛林分别为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
香山教寺还留下过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墨宝。唐有白居易,宋有范成大、苏东坡、欧阳修,元有丁鹤年、乌斯道,清有黄宗羲等。他们在此逍遥山水,张扬诗文。史料记载,留唐日僧荣睿、普照随鉴真大师六渡东瀛期间,多次挂单香山教寺,常住数载,与僧众朝夕相处,同修佛道,传为美谈。
净圆禅寺
位于慈北、镇北、姚北交接点的九龙湖镇汶溪村北的神钟山下,面向西南,山门楣额石刻“净圆禅寺”,为戴季陶手迹。净圆寺原属西方禅寺放生院,西方禅寺始建于唐中宋年间(公元705年),千年古寺,几度兴衰。1929年由天童寺退院浩明和尚改建为净圆禅寺,1931年建山门、面壁居,1937年在神钟山顶建钟楼,1938年铸铜钟于寺内,遂成格局。抗日战争期间,净圆寺为革命事业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文革”期间,净圆寺一度遭到破坏,但寺院格局基本完整。1990年8月年镇海区人民政府批准净圆寺重新恢复开放,此后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达16315平方米,至今寺院格局初步形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祖师殿,以及僧寮、香客楼、斋堂、万佛宝塔等已建成。现在净圆寺香火兴盛、信士众多,成为镇海及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寺院之一。
半山庵
位于九龙湖镇河头村勤山,解放前称西山观音庵。1932年由诸仁球居士、普照和尚发起募捐建庵,作修持之用。后有比丘尼夏莲继任,从此成为佛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一个场所。1988年镇海区政府正式批准半山庵作为佛教信徒修持场所。近期半山庵扩建计划获得政府批准,修缮工作即将启动,分三期进行。扩建后的半山庵规模适中、富有特色,取婉约秀丽之美,在定位上与香山教寺的规模弘大、气势磅礴既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打造九龙湖风景区佛教文化特色优势。
九龙湖开发佛教旅游的区位条件
九龙湖与宁波、台州、舟山以及上海、杭州、苏州等主要客源地的距离不远,较为适中,且交通便捷。根据旅游地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某一旅游地与其附近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可分为互补与替代两种,这两种关系与两个旅游地的性质(类型的异同)和是否属于同一级别(资源价值)相关联。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与周边的主要旅游地之间的关系结构可粗略地划分为一级相邻地与二级相邻地。
一级相邻地主要是舟山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人气与名气早已名扬海内外。普陀山是全国最大的观音菩萨道场,主要为芸芸众生解决种种苦难,成为普通民众所热烈向往的精神家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境内外信徒前来朝拜,每年旅游总收入数十亿元,且每年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以5%、10%的速度递增。而香山教寺与普陀山有很深的渊源,如主持法师由普陀山派遣而来。香山教寺定位是“教寺”,主要为各大寺院培养中高级大和尚,一般不以普通民众为服务对象。因此,以香山教寺为主的九龙湖佛教旅游资源在结构、定位及特征,决定它与普陀山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即普陀山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又对九龙湖旅游度假区获益产生单向促进作用,这种互补关系的确立根源于旅游资源及主体旅游形象定位的差异性。
二级相邻地主要有宁波本地与台州等周边地区,有阿育王寺、天童寺、雪窦寺及国清寺等知名寺院。九龙湖佛教寺院从级别上来说,不能与它们相比,因此不会造成负面近邻效应,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均为佛教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而九龙湖的佛教旅游却刚刚起步,它们之间不存在冲突,而且这些地区还能为九龙湖发展佛教旅游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九龙湖发展佛教旅游的路径
近年来,镇海区政府加大对九龙湖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正着力打造香山教寺文化景区,为香山教寺下步高起点开发建设积淀充足的人气与名气,以不断满足游客对佛教旅游产品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
将旅游发展理念与开发佛教文化资源相结合
当今旅游业是人们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被誉为“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已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地方振兴本地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本身又可以分为山水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体育旅游文化、商业旅游文化、度假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文化等各种层面,而佛教旅游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把开发佛教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思路结合起来考虑,既可为九龙湖景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可为景区的发展增加一个重要推动力;而九龙湖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九龙湖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将旅游发展规划与开发佛教文化资源相结合
九龙湖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开始纳入九龙湖旅游整体规划中,今后景区和寺院的开发建设需要贯彻同步考虑、相互配合的思想。由于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经验不足、时间也不长,九龙湖加强区域合作是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加强与普陀山的对接,在旅游规划、宗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组合普陀山—九龙湖宗教旅游景区,在九龙湖设立普陀山佛事分支机构,并与招宝山海防文化游、郑氏十七房游、宁波商帮文化游等旅游产品按照产品互补、风味兼顾等原则有效组合起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景区游玩。
将旅游项目建设与开发佛教文化资源相结合
九龙湖在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时做到旅游项目开发不破坏佛教资源,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又能成为一处新景点。建筑方面,在游览区周围不要建过于高大的建筑物,更不要古今中外混杂,造成风格不统一。在建筑风格上,无论寺庙大殿建筑或其他功用的房屋,形象上仍要保持佛教特色。如香山教寺、净圆禅寺、半山庵都要建设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及藏经阁等,假如这些建筑风格相似,对观众就形不成强烈的吸引力。因此,香山教寺的建筑应以隋朝风格为主,而净圆禅寺、半山庵的建筑要突出明清特色,从而形成自身特点,在视觉上给游客以冲击力。在日常维护和对外开放中,寺院要有正信正行的僧人住持,按教律严谨,道风纯正,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在宣传方面,重点在于突出九龙湖的特色佛教文化。
将景区服务管理与开发佛教文化资源相结合
如今,九龙湖景区内的各大寺院陆续修复开放,宗教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出很大的贡献,但也给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应付这些挑战?唯有将景区服务管理与开发佛教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应付。九龙湖佛教寺院在开发建设上受九龙湖镇党委、政府指导,同时业务活动上既受镇海区佛教协会管理,又受镇海区民宗局领导,这对于九龙湖佛教机构的管理是非常有利的。
但佛教旅游资源的多头管理,又造成旅游开发体制不畅,旅游产品的重复建设和旅游秩序的紊乱等。妥善处理佛教资源所有权与经营开发权是有效的办法。在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同时,开发商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即开发时应以佛教的历史文化、佛教的教仪、教规为基础。同时旅游行政部门也应加强对佛教寺庙的宏观管理和技术上的指导。旅游开发公司组织开发投资佛教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佛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则归投资商。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科学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走佛教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既可以增添九龙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为九龙湖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动力。
尊敬的朋友,我是一只自在飞翔的小鸟,如果您感兴趣,敬请您留言、点赞、关注。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下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