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区工商银行(雨花区工商银行网点)
前不久,
网上热传一篇题为
《正在消失的镇江最美老街》的帖子,
回顾了当年大西路上的繁荣兴旺景象,
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
但这条老街在镇江市民心中的地位依然那么重要,
他们至今仍在留恋、回味昔日的大西路。
资料图:王呈 摄
今天,
小编和大家一起回顾下
当年大西路上的真实景象,
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条老街上的
那些老字号、老店铺,
补充一些与这条老街有关的旧闻轶事。
东西两段景象截然不同
资料图:陈大经 摄
大西路得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此前是多条狭窄的街巷,从四牌楼起,分别称为堰头街、小门口、老西门、西门大街(武宁街)和银山门,1936年江苏省会迁到镇江后才将这几条街巷打通拓宽,并统一称为大西路。然而这条路建成之初的十多年中由于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并未有多大起色,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才逐渐有了发展,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店铺开得越来越多,在这条长仅一公里多的马路上开了约五六百家的大小商店,吃穿住用,娱乐休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行业,是当年镇江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街区。
然而,当年大西路的繁华并不平衡,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区居民主要集中在运河以西的“城外”,因此东西两段景象截然不同,即东冷西热。从四牌楼到老西门桥的东段多为住家户,商店稀稀落落,除了同和堂棺材店、张万春药店、顺兴园菜馆三家有点规模和名气的店外,其余多为小五洋杂货店、烧饼油条面铺。但一过老西门桥就是另一番景象,店铺明显多了起来,且一家挨着一家。仅老西门桥到宝塔路口这段约百米的街上就有酱园、金店、珠宝店、茶食店、花席店、书店等约30多家字号。特别是这里紧靠大运河的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漕运十分方便,因此在桥东侧开了三家规模较大的碾米场,店前卖米,店后加工,这些碾米场店名由于年代久远,只记得有一家叫协和祥,其余两家店名已记不清,但它们的遗址却存在了很长时间,分别在后来的挂面厂、红星小吃店和川福楼位置。
行业齐全大店名店众多
资料图:陈大经 摄
从宝塔路口到银山门是这条老街最繁华、最精华的地段,商铺鳞次栉比,大店名店众多,镇江的许多“老字号”都集中在这里。
酱园
就说酱园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市民一日不可离的行业,当时市区总共才二十多家,而大西路上就有八九家之多,从东到西分别为万美、谈森和裕、仁和、恒顺、益美、万和、万源、利生、裕和祥等。这些酱园各有拿手商品,如恒顺的醋,仁和的酱油,谈森和裕的酱菜。
茶食店
茶食店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主要行业之一,大西路上集中了稻香村、福禄全、采之斋、太平村等多家名店,这些店都是前店后作,各家都有各自的特色茶食名品。还一家名气较大的广生隆南货店,开在福音堂斜对面,主营水果、南北土特产。茶食店名气最大的是三元巷口的广新茶食店,该店当年在大市口铁城大戏院西侧还有一家分号,可算是镇江的一家“老字号”。炒货店也有十几家,多开在邹家巷、王家巷、杨家巷、薛家巷等临街巷口,店主多为回民。
百货店
百货业在当年的镇江还是一个新兴行业,规模稍大的百货店几乎全集中在大西路上,除了最有名气、规模最大的国营中百一店,公私合营的五联百货店,还有私营的义隆祥和黄勤记。此外与百货业相关的专业店也很多,如大华电影院对面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经营花粉胭脂等化妆品的谢馥春,经营绸布的鼎大祥、义和祥、裕康祥、锦纶布庄等;鞋帽店有三元巷口的老锦章,老存仁堂隔壁的北京鞋店以及南洋鞋帽店;服装成衣店最有名气的是德隆、美亚两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对私营企业改造后,大西路上又开了三家服装合作社,承揽市民的服装加工,其中一家设在中百一店斜对面,一家设在镇屏街口,薛家巷口还有一家店专门加工制作中装。
服务行业的店铺
当年大西路上还有相当多的经营服务行业的店铺,如酒楼、茶馆、浴室、理发店、照相馆、洗染店、旅社等。其中尤以酒楼、浴室为多。较有名气的酒楼有小门口的顺兴园、山巷口的新半斋、银山门的大华以及回民饭店九如等,如果再算上临街的天主街、柴炭巷、鱼巷、镇屏街等街巷内的宴春、天乐园、万和楼等约有二十多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枝春素菜馆也由中华路搬到中百一店隔壁的如意茶坊旧址营业。此外,还有一家名叫西来顺的咖喱牛肉店,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设,店紧靠恒顺西侧,店面不大,主营豆沙汤圆和咖喱牛肉,很有特色。店主是一回族老妪和她的女儿,虽店面小品种少但由于制作精细、味道鲜美,再加上店紧邻回民居住区,很受回民青睐。还有许多食客也慕名赶到此店品尝镇江从没有卖过的咖喱牛肉。
浴室
浴室也有六七家,临街的有第一泉、浴德池、福康泉,还有邻近巷内的润泉、双凤池、清海泉等。洗染店以宝塔路口的“墨西哥”和三元巷口的“新光”较有名气。理发店大小也有六七家,其中以大光明、一乐两家规模最大。照相馆有雪鸿(后改名“三八”)和“中国”两家。中国照相馆曾三易其址,从老西门桥堍迁至堂留巷口,后由于电力路拆迁又搬到杨家巷口。
银楼
此外,当年大西路上还有新天宝、老凤祥、宝庆等四五家银楼;
中西药店
还有老存仁堂、公济、张万春、中英、中法等中西药店;
钟表眼镜店
还有亨得利、余昌钟表眼镜店;
文具店
还有义盛、同文、迎江等文具店;
书店
还有新华书店、古旧书店,古旧书店也是三易其址,从宝塔路口迁至山巷对面,再迁至中百一店对面。不久后在书店的山巷旧址开设了镇江文物商店。
几家店已是消失的行业
新华社资料图
令老镇江市民难忘的是,当年这条老街上还有几家店是如今已消失的行业。
同泰和烛店
如位于爸爸巷口的同泰和烛店,该店主要制作经营各式蜡烛,大的高达一米多,小的只有手指长,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配有不同色彩和规格。这家店在镇江别无分号,批零兼营,连苏北扬州、泰州等地的许多客商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
瑞和烟店
再如柴炭巷口的瑞和烟店,这家店不同于今日的香烟店,而是专门加工销售旱烟。那个年代抽香烟的人还很少,多数烟民是用铜烟锅子、竹烟杆、烟嘴、水烟袋等吸食旱烟。旱烟加工都是现场操作,店堂西侧为零售的柜台和摆满已制作包装好的各种品牌旱烟的货架,店堂东侧是制烟工加工旱烟的场地,木栅栏内四五条长凳一字排开,制烟工跨坐在上面,将已处理过的烟叶用夹板将其固定成紧密的烟叶板块,再将其置入木刨架内,制烟工用刨子在烟叶板块上一层层刨削,被刨下来的烟叶屑便成为旱烟丝了,然后再由店内行家按配方调制油料和香精进行炮制拌匀,包装后便可上柜出售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香烟逐渐普及,抽旱烟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消失,瑞和等旱烟店也相继转业改卖香烟等别的商品了。
同和堂的棺材店
当年大西路四牌楼附近还有家叫同和堂的棺材店,这个如今已消失的行业,在火葬尚未推行的那个年代,是绝不可缺的。店堂内阴森森的,摆放着各种木材制成的棺材,后面是作坊。当时市区内虽有二十多家棺材店,但由于同和堂地处闹市且规模较大,有点名气。1956年对私改造后,市区所有棺材店合并成一家,都归属于同和堂,仍沿用原字号,约两三年后这里就改为市手工业局下属的螺丝木模厂,至此镇江棺材业走进了历史。
镇江寄售商行
另一家已消失的行业是开在山巷口的镇江寄售商行,该店经营范围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当时称为大件的物品到鞋帽衣服等日用品。那个年代人比较穷,一旦手中缺钱便从家中拿些东西去卖,想买便宜货的市民也常到这里“等漏子”。寄售商行交易方式有两种,一是将物品直接卖给店,店员估价后卖主同意便可成交。另一种方式即寄售,店员估价后将物品寄放在店内,物品卖掉后通知卖主取款,寄售的估价虽高些,但店家要扣除一定手续费。令老镇江市民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店内一位叫老秦的估价员,高高的个子,一口扬州话,没事就站在店门口,绷着个脸,初见的人都有点寒。但此人却是寄售业的行家里手,无论何种物品,他看几眼就能辨出真假优劣,报出一口价,而且从不与卖主讨价还价。据说他曾在交易中多次发现过赃物,配合公安部门破了不少案子。
生活和文化配套很齐全
五十年代大西路不仅商店多,各种生活、文化配套场所也很齐全。邮局、储蓄所、钱庄、诊所、书场、影院、剧场等应有尽有。
文艺演出场所
文艺演出场所除了解放剧场、大华电影院,还有三家书场,分别是小门口的鸿翠书场、镇屏街口的龙江茶社以及王家巷口的雨花书场(现工商银行位置),前两家均是茶社兼书场,都是说扬州评书,雨花书场开得较晚,以苏州评弹为特色,可能由于语言不通等原因,这家书场开了约三四年便关了,随后这里开了一家百货商店。此外,福音堂斜对面的文化馆也是个热闹场所,在临街一间狭长的屋内,不仅摆放了十多种报刊,还摆放了十几桌象棋盘供市民读报、下棋,那年代娱乐场所极少,因此这里便成为不少市民休闲之处,人气很旺。
私人的诊所
私人的诊所也有多家,有中医有西医。较有名的如又新街的中医胡芝庭,设在中英药房内的西医钱天范诊所。最有名的可能是丁义民了,他在中百一店对面开了一家专治痔疮的诊所,由于当年市区还没有第二家这种专业医院,因此,诊所患者长年不断且持续多年。此外,还有市区首家牙病防治所,约在1958年前后开设,最初设在宝塔路广场西北角,由于就诊量大,原有场地、设施都不够用了,几年后迁到斜对面一座新建的四层楼内,面积扩大许多,还添置了不少新医疗设备。如今这家诊所犹在,六十多年了,也算得上是家“老字号”。
资料图:王呈 摄
俱往矣,由于时代变迁,
经济发展,受城市格局转变、
商业经营模式创新等多种因素影响,
大西路的繁华已成为过去,
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再去复制,
市民大可不必为此纠结,
就将它当作一段美好的城市历史
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吧。
来源:金山网(秦苏)
策划 | 编辑: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