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气是什么意思(宗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什么是气、血、津液(二)
时隔半个月才更新,不少读者回复、催促,真是不好意思,让您久等啦!在这里跟各位读者道个歉!
上一期说到:先天之气可化生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可补充先天之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期,再接着跟您展开中医“气”的概念和气的异常对人健康的影响。
不同部位、不同功能的气又有不同的名称。如:
源于先天精气,又赖后天水谷之气不断充养的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气,称为“原气”,又称“元气”、“真气”。因主要分布在肾脏,故又称“肾气”。全身脏腑组织的发育成熟并发挥正常功能,都有赖原气的促进与支持,所以“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由吸入的“天之清气”和食入的“水谷之气”组成,并聚于胸中的气称为“宗气”。宗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脏的搏动、血液的运行。所以,肺气、心气的强弱,与“宗气”有关。
由水谷之气所化生,行于脉管之中,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作用的气称为“营气”,因营气与血液密不可分,常并称为“营血”。
由水谷之气所化生,行于脉管之外,布散于全身,能护卫体表,抗御外邪,温煦机体,调节汗孔开合的气,称为“卫气”。比如,经常汗多,易患感冒的人,中医称为“卫气虚”。
营气行于脉内,化生为血而起营养作用,性属于阴而称“营阴”;
卫气行于脉外,起保卫、温暖的作用,性属于阳而称“卫阳”。
所以营卫之气又是阴阳之气的具体体现。从经络理论而言,营气和卫气分别行于经脉的内外,共同组成经脉之气。
“原气”根于肾而资助各脏腑组织,“宗气”贯注心肺,其作用体现于心肺的功能,“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而有阴的性质,“卫气”是身体阳气的一部分。
原气虽来于先天,但需要后天的不断充养;宗气、营气和卫气生于后天,却有赖先天原气的充足。可见,诸气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气的名称各不相同,但不外阳气或阴气,或脏腑之气,或经脉之气,其划分不过是就其来源、分布、作用等主要方面有所不同而言。
对中医来讲,“气”的量与“气”的运行是决定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疾病都是由“气”的异常所引起。
气的异常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气不足”,即“气虚”。导致气虚的原因主要有进食量的不足,造成气的生成减少;或大量出汗、严重腹泻、过多讲话、长时间的劳心劳力等,造成气的丢失耗损过多等。表现为气短乏力,或少气懒言,动则汗出等。
二是“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即体内“气”过多会动“火”。如长时间生闷气、郁郁寡欢,大量进食动物类等高热量食物,或气不虚而大量服用具有补气作用的人参、黄芪等,会出现身体燥热、面部起红疹痘疮,或口唇起“火疱”,口中热臭,大便干结,矢气臭秽、小便黄赤等火热之证。
三是“气乱”,有“气滞”(又称“气郁”)、“气逆”、“气陷”、“气泄”等多种情况。因为气的存在方式就是运动,正常情况下,气在体内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中医学称气的运动为“气机”。气的运动方式(运动规律)为“升、降、出、入”;气的运动过程称为“气化”。升降出入之气化功能正常,称为“气机调畅”。
气当升不升,称为“气陷”。若中气(即脾胃之气)下陷,可出现慢性腹泻,脱肛,胃、肾、子宫等内脏下垂等症状。
气当降不降,逆而上冲,称为“气逆”。若肺气不降,则为咳为喘;胃气不降,则嗳气、呕吐、呃逆等。
气行不畅或当出不出,称“气机阻滞”,简称“气滞”。若气滞于胸胁,则胸胁胀满,常叹气;若滞于胃,则胃脘饱胀,嗳气则舒;气滞于肠,则腹胀串痛,大便不畅,矢气频作,或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矢气全无。
气当入不入,不能收敛固涩,称“气泄”。如卫气不固,则表现为自汗出,易感冒;肾气不能固藏,则表现为遗尿、遗精等。
以上都是关于“气”的问题,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大家可以慢慢体会、慢慢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