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天天增利(青岛银行天天增利怎么取消)
文章来源丨一丰看金融
作者丨王一峰、董文欣
原标题丨【光大金融|深度】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运行分析
2021年,上市银行按计划推动完成整改任务,理财公司运营进一步理顺。2022年3月份以来,资本市场加剧波动情况下,理财产品破净压力增大,经此一次,银行理财业态也将呈现新的边际变化。
如期完成整改,稳增长中不乏新亮点。1)理财规模保持较好增速,截至1Q末,理财存续规模28.37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同比增速稳中有升;较上年末下降2.2%,预计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2021年,部分上市股份行及城商行理财规模同比增速超20%。2)存量整改加速推进,净值化率多数超过94%,江苏、杭州、青岛、常熟等城农商行已实现全部净值化。3)加强渠道拓展,他行代销成为扩大AUM重要抓手,继青银理财之后,信银理财也上线了直销APP。4)理财公司颇具规模,产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截至1Q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升至17.27万亿元,市占率60.9%。从2021年财报看,招银理财达到2.78万亿规模,工银理财、建信理财突破2万亿,农银、中银、交银、兴银、光大理财等超万亿。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固定收益类占比多在90%以上,混合类及权益类产品布局具有一定差异性。
破净,成长中的烦恼。2022年3月以来,资本市场大幅震荡调整,银行理财破净现象随之增加,市场高度关注。我们统计了截至5月9日理财公司存续的近1.35万只理财产品,发现破净理财以“固收+”产品为主,多为封闭式运作,多数破净产品净值在0.98-1之间。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大类资产配置、客群投资风格等因素有助于维稳规模,破净并未带来明显的存量产品规模扰动,但新产品募集难度加大。母行及理财公司通过加强投教、自购份额、加强固收类产品投放、费率优惠等方式提升产品吸引力;与此同时,理财资产端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强化低波动资产的占比、调整权益类资产仓位及投资期限、以多资产多策略对冲净值波动压力等。委外投资方面,存量委外面临一定赎回压力,部分委外投资赎回后流向货币市场工具、协议存款等低波资产。随着新产品发行风险偏好边际下行,新增委外需求或阶段性承压,但也将蕴含新的业务机会,如通过多资产、多策略设计为银行理财提供对冲部分波动风险路径。
展望:理财产品发行、投资者行为与银行负债体系。截至1Q末,银行理财净值化率已突破94%,又恰逢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背景下,资本市场调整力度加大,对理财产品发行与运作确实是一次较强的“压力测试”。经此一役,客户对净值型产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投资行为将进一步回归自身真实风险偏好。对于商业银行,需对客群真实风险承受能力及需求进行再认识。
短期内,在产品净值波动加剧甚至破净背景下,①预计新产品发行将更加倾向较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现金管理类理财仍是稳规模的重要抓手,含权产品布局力度或边际放缓;②理财投资者进一步回归真实风险偏好,对银行财富与资产业务而言,也将是客群及能力建设再认识的过程;③理财净值和规模的波动会推动部分理财资金回流存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化银行存贷比。
中长期来看,收益率曲线逐步修复是大势所趋,随着理财公司运营更加成熟化、市场化,居民可投资资产持续增长、投资理念更为成熟,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迈向纵深,叠加抓住机构客户拓展、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等业务机会,预计理财子将持续做大AUM并提升权益投资占比,并持续为资产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目录
正文
一、整体运行态势:如期完成整改,稳增长中不乏新亮点
全市场理财规模同比增速稳中略升。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Q末,理财存续规模28.37亿元,同比增长13.3%,较上年末下降2.2%。整体来看,规模同比增速稳中有升(2021年同比增速12.1%),较上年末小幅下降预计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3月是季末月,叠加年初“开门红”效应,受资金在银行理财和存款间的运动等因素影响,理财规模增速通常呈现季节性走弱,如1Q21理财存续规模25.03万亿元,2020年末存续规模为25.86亿元,规模季环比下降超过8000亿元,降幅3.2%。
如期完成整改,净值型占比升破94%。截至1Q末,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94.15%,现阶段,除向监管申请个案处置资产外,基本实现全面净值化。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就已实现清零。
进一步,我们基于2021年财报,对35家上市银行[1]的理财规模变动、净值转化、渠道布局、产品体系建设等进行分析。
[1] 样本详见表1,为了获取更多可比数据, 2020年以后上市及部分口径调整的银行未纳入。
1.1、理财规模稳中有升,部分银行同比增速超20%
理财规模保持较好增速,城商行规模增速最快。2021年,35家上市银行理财总规模同比增速9.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2.4pct,整体规模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分银行类别看,城商行整体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速为15.4%。存续规模占比上,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的占比大致为45:44:10:1。
各家银行规模涨跌互现,主要由于存量理财规模、老产品压降节奏、新发产品客户接受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受益于零售转型深入推进、客群财富管理需求旺盛、代销渠道扩展客户触达能力等因素提振,部分银行理财规模同比增速升破20%,如长沙、苏州、青岛、平安、光大、中行、兴业等,但也有部分银行囿于加速存量资产整改等原因,理财规模仅大体持平,甚至个别银行有一定幅度的收缩。
1.2、存量整改加速推进,城农商行净值率相对更高
净值型理财占比多数超过94%,部分城农商行已实现净值化率100%。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市场银行理财净值化率93.0%。观测上市银行样本中[2],净值型产品占比多超过94%,平均净值化率水平环比中报提升近16pct,北京、江苏、杭州、青岛、常熟等城农商行净值化率已达到100%。整体看,中小银行受益于存量不合格产品压降与转化包袱相对较轻,净值化程度相对更高。
[2] 样本银行详见表1,测算净值型占比可能与披露净值化率不完全相同。如中信、交行的财报披露净值化率分别为90.0%、88.5%。
存量整改加速推进,存续老产品规模降至较低水平。2021年,多数上市银行完成计划内整改任务,存量产品规模实现稳步压降。剩余存续老产品主要用于承接监管认可的个案资产,后续将采用新产品承接、回表、市场化转让等措施有序推进。从样本情况看:
1)大行明显加大了存量整改的力度,净值化率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末,建行、交行等净值化比例较年初提升明显。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中报时,仍有部分大行有保本理财存续,而根据中国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保本理财已清零。
2)多数银行全年净值化率提升节奏相对均匀,也有部分银行在下半年显著加大了净值化改造力度,如建行、兴业、成都、常熟2021年下半年净值化率提升均超过20个百分点;
3)待整改老产品规模已压降至较低水平。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部分上市银行显著加大了老产品的压降,例如建行母行存续老产品由年初1.5万亿大幅压降到2021年末的1839亿,所有净值型理财全部合规移交至子公司。
对于存量待整改资产,预计主要是未上市公司股权及产业基金、不良资产及风险资产、部分长期限的信用债品种等“硬骨头”,在后续处置措施和节奏上,上市银行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积极把握处置时间窗口,多措并举做好资产处置。监管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金融机构,给予“一行一策”安排,要求列明处置明细方案,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现阶段待处置个案资产主要有未上市公司股权、产业基金、永续债等资本工具,以及不良资产及风险资产等。预计上市银行将加强市场形势研判,积极把握时间窗口,综合运用转让外部机构、有序回表或者发行新产品对接等方式处置;
做好风险管控,不因资产处置而产生新的风险。如在标准化债权资产处置过程中,加强市场研判,做好交易价格管理和中台风险管理;加强穿透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底层资产的质量,有效控制风险敞口;做好回表资产的存续期管理等。
1.3、加强渠道拓展,代销成为扩大AUM重要抓手
2021年以来,理财公司代销渠道大幅拓展。据银保监会2021年5月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现阶段除发行产品的理财公司外,仅允许理财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暂时没有放开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平台等代销渠道。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21家理财公司代销产品余额17.07万亿元;其中,有18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平均每家理财公司约有14家合作代销机构。结合上市银行披露情况看,代销渠道成了拓展理财触达能力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有助于实现对下沉市场的有效覆盖。例如兴业借助代销覆盖许多三、四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后续部分不具有理财公司布局能力的中小银行逐步退出资管业务,重点聚焦代销等财富管理业务,理财公司产品有望进一步触达下沉市场。
直销渠道仍处于探索初期。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10家理财公司存续有通过直销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销售余额0.11万亿元。此外,继青银理财后,信银理财于2021年也上线了直销APP。
1.4、理财公司颇具规模,产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Q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升至17.27万亿元,市占率60.9%,稳居第一大理财机构。上市银行层面,随着理财公司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末,招银理财规模已达到2.78万亿,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规模突破1.5万亿,交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等规模站上1万亿。
2021年,披露净利润的理财公司表观均实现盈利,虽然由于各家理财公司成本收益确认口径存在一定差异、成立时间也有所不同,尚不能用于对比各家盈利能力,但是创利能力对于夯实风险准备金,进而支撑现金管理类理财维持适度保有规模具有重要作用。
在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现金管理类理财因属于符合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同时又契合了银行在流动性管理、债券投资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迅速成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抓手。据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存续现金管理类9.3万亿元。以招行为例,现金管理类理财是深受客户欢迎,低波动、收益比较稳定的产品之一,目前规模大概是1.2万亿元。根据监管要求,按照产品规模不超过风险准备金200倍的比例,只要招行的风险准备金达到约60亿元的规模,就可以满足整改要求,支撑1.2万亿左右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维持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的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承袭母行客群风险偏好特征,理财公司整体产品投资性质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一方面是提升既有理财产品类别的可购买性,如完善产品的发行排期、丰富产品的投资期限,为大众客群提供更为充分的选择,力争做到时时有产品可买;另一方面,面对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资产配置以债券类资产为主的同时,审慎稳步提升公募基金以及权益类投资的占比。
二、净值化并非坦途:破净,成长中的烦恼
2022年3月以来,资本市场大幅震荡调整,银行理财破净现象随之增加,市场高度关注。部分投资者担心理财资金加速赎回,加大场内资金负向循环压力。如前文所述,截至1Q末,理财规模大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特别是考虑到季节性因素,破净并未对存续规模带来太大冲击。
2.1、破净理财以“固收+”产品为主,多为封闭式运作,多数净值位于0.98-1.00
据普益标准数据库,截至5月9日,理财公司共存续产品近1.35万只;其中,5月以来有净值公布的理财6061只。1)从整体样本分布来看,数量上封闭式、开放式基本相当,存续规模口径来看则以开放式产品为主;2)产品类型角度,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的破净率更高;3)收益率为负产品占比分布上,近3个月收益率为负产品占比相对更高。
有净值公布的产品中,共有783只处于破净状态。破净产品以封闭式运作为主,“固收+”、偏债混合等产品类别在破净样本中占比较高,多数产品净值位于0.98-1.00区间。
2.2、赎回压力可控,但部分新产品募资难度提升
破净并没有带来太大额外产品规模扰动的主要原因:
1)理财产品类型角度,可赎回产品较为有限。银行理财中,现金管理类理财及部分符合要求的封闭式产品可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基本不太涉及破净赎回压力。非现金管理类开放式产品虽然破净压力相对较大,但是只有处于开放期的产品才可以进行赎回操作。
2)客户追求稳健投资收益,银行渠道能力强,客户不会因为短期波动高频操作。从投资者行为角度,客户持有理财的平均时间长于公募基金,追求稳健投资收益。叠加商业银行具有广泛的网点布局,当客户对净值表现有顾虑的时候,理财经理可以进行较为有效的沟通,多数客户对随着票息收入逐渐积累,理财产品大概率可以回到净值以上,表示较为接受。同时,招银理财、工银理财等机构也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官网等渠道发布震荡行情下如何理性看待产品净值波动等投教文章,适时加强投资者安抚和教育。此外,随着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理财逐步迈向全面净值化,理财购买者对净值波动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升。
3)当前行情下,暂时没有完全可替代资管产品。震荡行情下,对于整体风险偏好较低的理财客群来说,转移成基金或者股票投资概率较小,而相较大额存单、国债等更低风险的金融产品选择,理财业绩比较基准更具比较优势。2022年3月,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大体在3.9%-4.3%区间,而同期3个月大额存单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1.9%、2.8%左右。
※ 新产品募集难度加大,新发产品呈现新变化
与公募基金类似,在产品净值表现承压背景下,理财的新产品募集难度随之增加,商业银行采取了多样的措施来维稳产品发行。同时,新产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固收+”产品占比的下降、理财产品费率的优惠等。
2.3、应对净值波动压力,推动理财规模稳增长
银行理财从产品策略调整、投资者教育、费率优惠、自购产品等多重维度提振投资者信心、应对净值波动压力。与此同时,现阶段有利于理财规模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相对较多,如客户投资行为的转化、理财产品追求稳健收益的特征、代销渠道的拓展等。
银行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推动新产品发行:
1)通过加强投教、自购份额等方式提振理财投资者信心。工银理财、招银理财等机构通过公众媒体传递理财稳健投资的理念及对未来市场的积极看法;光大理财、南银理财、中邮理财等相继宣布以自有资金购买旗下理财产品,提振市场对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
2)及时进行策略调整提升客户对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理财公司在产品设计和资产配置上更加关注投资者当前对低波动产品的诉求,工银理财表示将结合银行客户对于低风险资产配置的要求,加大固收类产品的投放;招商银行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到,进一步加大固收类、债券类资产产品的供给,加强低波动资产的配置以减少回撤等措施。
3)通过费率优惠提升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竞争优势。在净值表现承压情况下,多家理财公司通过降低产品相关费率,提升理财购买者的实际收益率。如民生银行公告称3月18日起,针对“非凡”理财“安、稳、赢、锐”系列品牌,贵竹增利1-3个月、富竹/贵竹91天等11款民生银行热销理财让费年化30bp-40bp,切实提升客户持有收益;招银理财公告称招睿零售青葵系列一年定开3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于3月15日开始,固定投资管理费从每年0.15%降为0;中银理财公告称3月2日至3月28日对“中银理财‘稳富’固收增强(封闭式)2022年009期”产品费率实行优惠,A类份额销售服务费将由0.30%下调至0.15%;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将由0.40%下调至0.10%。
同时,有利于理财规模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相对较多:
1)市场震荡调整加大背景下,部分低风险客户可能从股票、基金等产品回流银行理财,叠加尚没有完全可替代的资管产品,大众客群对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粘性;
2)规模增长是支撑理财相关业务收入的重要保障,银行对规模增长具有较强诉求,银行可通过增强低波产品供给力度、持续完善产品货架、加强渠道推介、提升投资便捷性等多重方式推动理财业务稳增长;
3)代销渠道的不断拓展,为银行理财公司提升客户触达能力、借助更强大的外部渠道做大AUM提供了重要抓手;
4)“房住不炒”基调下,居民家庭资产逐步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迁移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稳健的投资风格、不断丰富的产品体系,有望较好地承接居民资产配置转换需求。结合招行、平安等上市银行披露的2021年年报来看,近年来财富管理客群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
三、展望:理财产品发行、投资者行为与银行负债体系
截至1Q末,全市场银行理财净值化率已突破94%,又恰逢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背景下,资本市场调整力度加剧,对理财产品发行与运作确实是一次较强的“压力测试”。
短期内,在产品净值波动加剧甚至破净背景下,①预计新产品发行将更加倾向较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现金管理类理财仍是稳规模的重要抓手,含权产品布局力度或边际放缓;②理财投资者进一步回归真实风险偏好,对银行财富与资产业务而言,也将是客群及能力建设再认识的过程,有助于更精细化地为客户匹配产品和服务;③理财净值和规模的波动会推动部分理财资金回流存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化银行存贷比。
中长期来看,收益率曲线逐步修复是大势所趋,随着理财公司运营更加成熟化、市场化,居民可投资资产持续增长、投资理念更为成熟,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迈向纵深,叠加抓住机构客户拓展、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等业务机会,预计理财子将持续做大AUM并提升权益投资占比,并持续为资产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3.1、新产品发行:低风险偏好产品占比提升,含权产品适度拉长投资期限
净值波动加大甚至破净是净值化的必然,理财产品更真实的体现风险收益特征。资管新规引领大资管业务回归本源背景下,最终监管希望看到的是银行理财通过净值化改造,构建真正的风险收益定价能力,进而引致无风险利率的进一步下降,拉大低风险、短久期、固收类产品收益率与高风险、长久期、股权类等相关资产收益率差异,真正反映资产管理能力相应的综合回报率水平。
理财产品风险偏好短期可能稳中趋降,但不改理财增配权益的大势。如前文所述,在现阶段净值波动加剧背景下,为适应投资者稳健投资的诉求,银行理财在产品端将通过加大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放力度、拉长权益类产品的封闭期限等方式,一方面增强新发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弱化净值波动可能对产品规模形成的潜在扰动。但是中长期来看,过往理财主要通过非标资产等投资增厚收益的模式难以为继,增配权益投资成为转型的必然之选,同时也是监管鼓励的方向。
相应的,从委外投资角度,相较于过去银行主要将“固收+”或权益类投资进行委外,短期内新增委外需求或阶段性承压,但这其中也将蕴含新的业务机会,例如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设计为银行理财提供对冲部分波动风险的路径。中长期来看,委外合作需求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当前银行理财子由于自身投研能力及经验积累相对不足,较多借助公募基金等合作资管机构参与权益类配置。结合海外资管机构发展情况来看,即使未来理财公司在投研方面逐步积累了较强实力,也将频繁使用委外投资方式,充分利用不同管理人在各自领域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多元而有效的资产配置。
3.2、投资者行为:回归真实风险偏好,银行面临客群及能力建设的再认识
从商业银行角度,破净理财产品占比阶段性明显提升可以理解为市场一次重要的“压力测试”。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将成为“新常态”,如何进一步做好客户分层及投资者教育,保持理财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发掘客户真实风险偏好,通过更丰富的产品体系提供差异化服务,持续增强客户粘性,银行资管业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拉平大资管行业监管规则的大背景下,经此一役,部分投资者转向其他可选产品的倾向或边际增强,如部分低风险偏好的客户转向大额存单、现金管理类理财、货币市场基金;更高风险偏好的客户转向券商资管计划、公募基金等。在银行业深入推动转型过程中,客户可投资资产可能外溢其他资管机构或回流银行体系,也可能在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类型之间切换。本质上,银行需对客群真实风险承受能力及需求进行再认识,相应的,也会产生针对特定客群更加精细化的产品销售和定价策略,需要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两端同时发力。
客户真实风险偏好将带来部分金融资产的重新配置,而居民财富的累积也将对资产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对银行理财来说,一是发挥在固收领域的经验优势,形成固收打底、权益增强、风险分散的大类资产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跨市场、跨产品的投资策略谱系;二是根据客户生命周期和不同应用场景,拓展养老规划需求、代发薪资客群现金管理等主题理财,打造细分市场的拳头产品;三是针对不同层级的客群,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供给,例如借助智能投顾、指数投资等方式为大众客群提供更为低成本的便捷服务,为高净值客群提供财富传承、税务筹划等综合金融服务。
3.3、银行负债体系:缓解核心负债压力,收益率曲线形态逐步修复
理财破净压力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核心负债压力。现阶段,银行对存款的竞争仍较为激烈,核心存款利率在相对高位运行。银行理财破净压力加大背景下,部分低风险偏好的客户资金可能通过大额存单、定期/活期存款等方式回流银行体系。
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增速或阶段性反弹,但中长期来看,收益率曲线逐步修复是大势所趋。现金管理类理财契合了银行客户追求低风险、确定收益的稳健投资诉求,同时兼具较好的流动性与收益性,目前还是深受客户欢迎的产品。虽然按照监管要求,截至2022年末,使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商业银行不得超过其全部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理财公司不得超过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但是当前距离过渡期结束还有7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在净值压力较大、新发产品难度增加情况下,现金管理类理财仍是各家行稳定理财规模的重要抓手,叠加风险准备金的积累或划转也有助于支撑更大的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不排除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增速阶段性反弹。
但中长期来看,随着2022年底现金管理类理财整改过渡期结束,降低期限错配的要求会形成收益率曲线上的资金分割。短久期、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将降低现金类理财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驱动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下行,并可能由此带动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下行。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基金的价差将进一步收窄。后续不排除考虑到税收因素,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在过渡期结束后有低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可能。伴随这一过程,在收益率曲线上产品规模较大的“类活期”短端产品收益率显著下行,将有助阻断快速脱媒导致的银行体系综合负债成本上升。